李嚴的話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因為華夏國所有成員都是有收入的,按人頭收稅的話並不存在什麼問題。
而且,肯定要體現出做事和不做事的人之間的區別,這樣大家才有用心做事的積極性,一些基礎的事才有人去做。
但魏民生知道,這個按人頭收稅的方式說得簡單,實際上做起來需要考慮的東西也很多。
首先是每個人固定收稅還是按個人的收入比例來收稅,固定的人頭稅收多少合適,按比例收的話這個比例又收多少才合適,萬一今後出現收入差距較大的時候還可能出現階梯稅率。
雖然華夏國由於各種崗位之間可以自由選擇和流動,所以相同崗位的收入差距再大也大不了哪裡去,但也不排除一些人透過自己的學習,掌握了一些現實世界知識體系都沒有發現的秘密,從而形成的技術壟斷。
這種技術壟斷下造成的收入差距可不是“自流崗”能夠解決問題的,但不管他比別人多多少的資產,最終都還有遺產稅這個調節手段,不容易形成大世家勢力對整個社會的公平造成影響。
小寶作為國資部的部長,也透過學習接觸了一些稅收方面的知識,見魏民生沒有表態,一幅我就是來看你們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表情。
只好說:“既然大家對按人頭收稅的方式沒有反對的意見,那麼我們就討論一下該怎麼收、收多少的問題。”
李嚴說:“主公先前說了,稅收的作用是用來解決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所以我認為,首先我們要確定今年有哪些需要立即解決的生產建設專案,這些專案總共需要投入多少資金。
只有確定了需要投入資金的數量,然後才好根據我們的總人口來確定每個人的稅收額度。”
魏民生一聽,這李嚴的辦法不就是現實世界中的預算嗎?心中暗自驚訝,但並沒有在臉上表露出來。
小寶說:“這個辦法好,我先看一看大家提交的專案費用……
從我國資部目前收到的專案來看,需要在今年內完成的生產建設需要資金大概是二十四萬華夏幣的樣子。
而我們華夏國目前有正式成員八千多人,外圍成員近三千人,平攤到每個人頭的話大概是每人每年接近二十二元華夏幣的稅收。
大家覺得這個稅收的額度是否合適?”
“二十四萬華夏幣?有必要投入這麼多的資金嗎?”
“這些生產建設專案都是大家集體提出來的,而且都是以大家投票的方式透過的,如果大家覺得多的話,可以再次對這些專案進行投票,決定哪些今年做,哪些以後做。”
大家回想起當時提出這些專案的時候,都已經知道這些專案一旦建好了會給大家帶來多大的方便,而且平攤到每個人一年也只有二十元華夏幣的稅收,比起以前種地要繳納的十之五六的稅收少多了,所以這個時候也不再有其他的異議。
建設部部長楊勇這時說:“剛才李部長也說了,應該在收入上體現出做事和不做事的人之間的區別,所以我認為,可以從稅收的多少來體現這個區別。
做事的人收少一點,不做事的人收多一點。”
魏民生一愣,這是準備收懶人稅的節奏嗎?
其實大家對於魏民生這樣不管做不做事的人都給予每月一百五十元華夏幣的最低生活保障是有一些不同意見的,但畢竟華夏山莊的一切都是屬於魏民生的,所以也不好提出異議。
但現在魏民生已經明確表示將把華夏國的所有事務交給大家共同來打理,這個問題就變得與大家息息相關了。
小寶這時說:“剛才忘了給大家說了,師父已經把大家工資的發放都全部交給了國資部來管理。
目前在工資的預算上是沒有上限的,大家完成的工作任務越多,能夠用來分配的工資總量也就越大。
原來用崗位競爭來調節收入水平的做法我覺得運轉得非常好,在沒有出現大的問題的時候也不會改變。
但今後工資的總量是與我們大家工作產生的價值密切相關的,大家的收入將與自己的工作崗位聯絡得更加緊密,所以大家也可以對工資的發放提出一些想法。
這稅收既然要體現公平,所以我覺得還是一視同仁的好,要體現出做事和不做事的區別也可以在最低工資水平上來想辦法。
我建議不做事的成員最低生活保障應該在每月一百元華夏幣左右,每月一百斤大米已經能夠保證他不會捱餓。
如果他們願意做事的話,自然就可以有更多的收入來改善生活,我們可以幫窮,但不能幫懶。
如果降低了這部分開支的話,今年平均每個人大概只需要支付二十元華夏幣的稅收,就可以支撐起目前需要及時處理的一些生產建設任務了。”
聽了小寶的話,場中許多人也都表示認同,做為最底層的百姓,窮人之間大家互相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對於那些好吃懶做的人來說就有些深惡痛絕了。
李嚴想了一下又說:“我們華夏國的工資收入的高低最終還是與大家選擇的工作崗位有關,‘自流崗’的設定已經具備了調整收入水平的作用。
如果直接提高正式成員的收入水平,那麼就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同樣的工作崗位和工作量,山莊的正式成員需要支付兩百元華夏幣的報酬,而不是山莊正式成員的人卻只需要支付一百五十元甚至更低的報酬。
雖然主公已經把工資的發放權力交給了國資部,但我們也不能做一百元的事,拿兩百元的錢,不然到了年底工資發超了的話,誰來補這個窟窿。
所以我認為工資水平仍然按照‘自流崗’來進行調整,如果你想要更多的收入,完全可以去接一些額外的工作任務。
只要你有幹勁、有能力,每天多加點班、多做點事的話完全可以達到比別人高一倍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