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船身上面增加了如此之多的固定設施以及那些為高爾夫石炮準備的鵝卵石炮彈,雖然還沒有達到滿載時的負荷,但也比空船重了許多。
最重要的是,貨船上增加的固定設施裡面,還有高爾夫石炮和傳送帶這些用電大戶,所以必須要給這些用電大戶找到一個穩定、方便的能量來源。
每個高爾夫石炮所用直流電機的功率是五千瓦,二十個高爾夫石炮的功率就是一百個千瓦,加上那些高壓水炮的功耗,貨船上所有裝置全開時總功率達到一百五十個千瓦。
雖然船上有一個功率為一百七十五個千瓦的發電機,但那柴油的消耗看得魏民生心痛,因為劉夢玲她們收購加油站的事還沒有著落,所以這個發電機只能作為備用電源,在緊急時候使用。
為了擴大其它渠道的電力來源,貨船上的三個集裝箱房屋裡面安裝的那些固定設施被全部清空,重新安裝上了定製的鐵架,鐵架的上下都用螺栓牢牢的固定在集裝箱的箱體上,每兩排鐵架之間都留有過道,方便檢修。
鐵架上面密密麻麻的放滿了蓄電池,透過串並聯後分組向各用電裝置提供穩定的電力。
分組供電的方式可以防止電池組出現問題之後,對所有用電設施造成影響,把問題限定在某一個容易確定的部位,便於維修。
而電力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方面是船用發動機提供的額外電力,但這額外的電力總量較小,而且只有發動機工作時才能夠提供,完全靠貨船上的發動機產生的額外電力是遠遠不夠的,
雖然1500個馬力的輸出功率已經遠遠超過華夏山莊內部發電功率的總和,但這用油的速度,不,魏民生覺得應該用“喝油”才得充分地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
把油箱加滿一次就需要加五噸多的柴油,這才是真正的“油老虎”,還不如直接用那個柴油發電機組來發電。
在行駛過程中榨取一點剩餘價值還不錯,專門用來發電還是算了,如果不是非常有必要的話,魏民生根本不想動用這東西,太費油錢。
第二種來源是透過碼頭上的發電裝置向蓄電池充電,廉價的燃氣發電機組那幾十個千瓦的輸出太小,處理燃料需要佔據的空間又太大,根本就不適合放在這貨船上。
但在碼頭上有寬闊的地方建立多個發電機組,單個輸出太小就增加發電機組的數量,以數量來彌補輸出功率的不足。
第三種就是在駕駛艙兩邊各安裝了一個特製的摺疊式水輪機。
所謂的摺疊式水輪機實際上就是在駕駛艙的位置向左右兩面各伸出一根五米左右長的鋼管,鋼管的外端固定了一個有十二根輪輻的鋼製輪子,直徑有八米。
鋼管靠近船舷的地方也有一個同樣的輪子,這個輪子可以透過一根鎖止銷控制其是否能夠順著鋼管滑動。
兩個輪子的對應輪輻上安裝著十二塊擋水板,這些擋水板的兩端都固定著一根比輪輻大一點的鋼管,鋼管套在輪輻上,並用鎖銷固定在輪輻外圈位置。
這樣安裝的擋水板安裝和拆卸都非常方便,但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摺疊,因為這些擋水板的中間是用合頁連線的,可以單向合攏。
在貨船用船錨固定停留在江中的時候,就可以把靠近船舷那個輪子固定在鋼管上,使兩個輪子之間的擋水板正對著船頭的方向。
把這個水輪放到水中的時候,流動的江水就推動擋水板帶動水輪中間的鋼管,驅動發電裝置產生電力,然後透過船上的蓄電池組儲存起來備用。
兩個水輪的功率雖然並不大,總共只有不到五十個千瓦的輸出,但勝在發電時間長,只要船在長江之上,幾乎可以不眠不休地發電,這免費的長江水資源不用白不用,浪費是可恥的。
如果貨船需要移動的時候,就把水輪升起來,先讓擋水板離開水面,取掉內輪的卡銷後,固定外輪的鋼管就可以縮排來。
擋水板由於合頁的存在,就會摺疊起來,最終兩個水輪也會合在一起,靠在船舷邊,用繩子簡單固定一下就可以了,貨船行駛過程中根本不會對操作造成任何影響。
本來魏民生還想在那頂上的木板上面鋪上太陽能電池板的,但仔細一想,這又不是遊船,這TM是用來打仗的,萬一被打壞了損失就大了。
這長江之上的風力本來也不錯,但現在的這個貨船被改裝成這樣,重心已經升高了不少,如果再裝上幾個高高的風力發電機旋翼,估計用不了別人來搞破壞,一個側風就可以把整個貨船傾覆,那樣的話恐怕要被人笑掉大牙。
最終,這三套電力供應方式就成了這座水上堡壘主要的電力來源,當然,只要平臺在,就有無數的改進空間,萬一今後有了更大的用電需求,再調整幾個房間,增加一兩套燃氣發電機也是可以的,只是那噪音可能有點難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