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王雙明的話,二十多個完成了第一階段學業的學生內心一直很糾結,這華夏山莊的福利和待遇確實不錯,但自己的家在秭歸城還是屬於有一定產業的,如果就這樣加入山莊,相當於把祖業全部都賣給了華夏山莊。對於這些傳統觀念很強的人家,拋棄祖業那是不孝的表現,至少現在心理上過不去這個坎。
大家小聲商量了一陣,由於這個年代經商的人地位很低,最終作出了一個比較謹慎的選擇,選擇了學習農業技能。
王雙明心裡微微有些失望,因為自己知道山莊現在的發展嚴重受制於人口不足,如果能夠在這批學生中補充一些人口,對於山莊的未來是有很大幫助的。但主人又說了,加入山莊的人不能在山莊之外擁有任何的私產,而且是否加入山莊必須出於自願,所以暫時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就讓時間來證明大家的選擇是錯是對吧。
王雙明帶著這二十多個學生到小寶那裡辦理了臨時身份證件,作為他們在山莊內部工作的憑據,然後來到了大棚前面。
由於天氣轉暖,外面也可以直接種菜了,所以這大棚也暫時失去了利用的價值,魏民生就把這大棚作為一個存放各種裝置和物資的倉庫,畢竟可以遮風擋雨嘛。
王雙明對鐵壯等人說:“你們以前那種‘刀耕火種’的農業耕種方式已經過時了,因為這土地裡的肥力是有限的,所以你們種地需要休耕進行養地。但主人給了我們一本書,書裡介紹了這糧食要豐產必須的條件:水、肥、氣、熱。如果我們能夠控制好這四個條件,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我們都可以進行糧食的栽種。”
“這大棚就是一種可以控制氣和熱的東西,所以在冬天裡都可以種出新鮮的蔬菜。但這大棚畢竟太小了,產出有限,所以,要想進行大面積的栽種,還是得依靠氣候。雖然氣候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土地的水、肥、氣這三個條件,在氣候合適的時候,獲得大面積的豐收。”
鐵壯說:“老師,這糧食需要澆水我們是知道的,種菜要想菜長得好,需要淋糞水,想來就是您說的‘肥’,可這‘氣’又是什麼東西啊?”
王雙明說:“糞水只是‘肥’中的一種,這‘氣’就是土壤中需要充分的空隙,便於糧食的生長。有了這些空隙,水才能夠帶著肥力深入到土地深處,既保持了肥力,又便於糧食吸收。”
鐵壯說:“老師你說的就是犁地嘛,這事我們都幹過。”
王雙明說:“那麼,你一天能夠犁幾畝地呢?”
“有牛的話,一天可犁兩畝地。”
王雙明說:“你們應該是沒有鐵製的犁頭吧?否則一天至少可以犁十五畝地。”
“老師,你們有鐵製的犁頭?”
“如果我們需要,主人就會給我們。但就是有了鐵製的犁頭也沒有用,因為我們山莊裡目前只有兩頭牛。”
“這咋辦呢?沒有牛,就犁不了地,犁不了地,就種不了糧食。”
看著鐵壯著急的樣子,王雙明笑著說:“你說的那種鐵犁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用的,如果就這一天犁十五畝地的能力,幾個人如何種上千畝地呢?”
“對啊!莊主說過他這裡有幾個人種上千畝地的技能的,究竟是什麼呢?”
“我在小寶那裡看過一段小影片,記錄的是一臺據說是主人那個世界上最大的一臺拖拉機,創造了一天二十四小時耕地四千八百畝的最好成績。”
“四千八百畝?”
“我沒有說錯,就是四千八百畝,這臺拖拉機的力量相當於五百匹馬同時發力的力量,拖著二十個巨大的鋼鐵製成的鏵犁,創造了這個紀錄。”
鐵壯說:“那為什麼我們不用這個拖拉機來犁地呢?”
王雙明說:“我們山莊這麼大一點地方,幾個來回就完事了,然後這個大傢伙放到那裡啊?再說了,主人說那個東西要喝一種柴油的,而且肚量很大,山莊現在的柴油存量少,經不起它喝啊。”
鐵壯剛興奮了一下,聽了王雙明的話又焉了下去。
王雙明停了一下又說:“主人說了,我們山莊周圍都是這種山丘地帶,這種大傢伙在這裡是沒有用武之地的,就算是給了你們,你們也沒有辦法開動啊,它工作的地方至少要有幾十萬畝的平地。所以啊,你們現在要學習的是一種小型的耕地機器。雖然是小型的機器,但一個人操作一天也可以耕八九十畝地。”
王雙明領著大家走進了大棚,看到大棚裡面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十臺紅色的機器。
機器有一人多高,上面有一個小亭子,前面有個蓋子,下面是密密麻麻的彎曲的刀片,刀身煥發出黝黑的光芒,讓人不寒而慄。
王雙明看著這旋耕機的說明書,對大家說:“這種機器叫作旋耕機,能耕作水田、旱土、墾地、除草以及草地再生耕作,除了能夠精耕地以外,裝上不同的配件,還可以起壟、開溝、施肥,非常適合我們山莊這種地形。今天我們主要是認識一下這臺機器的各種部件,以及這些部件有什麼作用。”
對照著說明書,王雙明指著那些刀片,對大家說:“這臺機器為什麼取名叫旋耕機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刀片,每臺機器都有48把這種耕地的彎刀,它們在耕地的時候,機器帶動著這些彎刀快速地轉動,把板結的土地連著上面的雜草,全部砍成碎片,達到精耕的目的。用這種機器耕過的土地,大塊一點的土塊都找不到,比用犁頭來犁地效果好多了。這些打碎的雜草,主人說腐爛後也是一種肥料。”
“這是開溝器,可以把精耕後的土地開出一條深30厘米的土溝。還有這是起壟器,安裝在這旋耕機上之後,可以直接起壟,便於提高地溫、改善通氣和光照狀況,也利於排出多餘的水份,防止一些喜旱的糧食作物爛根。”
“這是……”
二十多個學生在王雙明的帶領下,稀奇地圍著這十臺旋耕機,這裡摸一下,那裡看一下,等基本認識了這旋耕機的各種部件作用的時候,天已經快黑了。王雙明也就結束了第一天的機械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