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的稜形柱子由於有二十多米高,為了穩固,地基挖得更深,連岩石都打了一個洞下去,足足有6米深。柱子下面大一些,上面逐漸縮小,魏民生覺得這樣更符合力學的原理,因為很多高鐵橋樑的柱子也是這個樣子的。
在稜形柱子鈍角處和澆築體相對的位置,魏民生讓村民們用30MM的PVC水管做了一個10米高的圓槽,以後按這個寬度讓劉夢玲她們訂做兩個大鐵閘門,閘門的兩邊直接卡在這個圓槽裡,絕對是非常牢固的。長寬各5米用鋼板做成的閘門,不用滑輪組的話,有哪個人可以把它升起來,比千斤閘還牛。
當澆築體澆築到3米多高的時候,由於沒有合適的吊運工具,運送混凝土的速度越來越慢,魏民生想到倉庫裡的木材已經裝滿了,相當於自己有5個月的時間不用去傳送木材,所以就把懸崖上的吊機拆了過來。有了吊機的幫助,工作效率又有了很大的提高。澆築好一邊後,用繩子把吊機放下來,繼續澆築另外的澆築體。
混凝土的澆築工作持續了一個半月才基本完工,中間魏民生把訂做的大閘門帶了過來。大閘門是用8MM厚的鋼板焊接而成,其中一面還焊接了一些角鋼,以增加閘門的強度,防止變形,門的頂端開了兩個洞,是掛鋼絲繩用的。完全就是按照魏民生提供的尺寸訂做的,每個閘門的重量都在1800公斤左右。
三個混凝土工程做完以後,最麻煩的就是頂上的橫樑,每個橫樑的跨度都在5米左右,下面的高度有20多米,腳手架都不好安裝。後來魏民生想了一個辦法,在通道下面找了一個平地,直接在地面上用預製的方式做了十多根六米左右的大梁,然後讓劉夢玲買了兩根七八米長的工字梁,用滑輪組和繩子把工字梁安放在做橫樑的位置,兩端用鋼管升高,在兩根工字梁的支撐下用幾個滑輪組把大梁吊上橋墩,然後再把幾根大梁用混凝土澆築在一起,形成一個3米多寬的橋面,閘門正上方的大梁之間預留了安裝滑輪組的空間。然後把滑輪組掛在工字樑上,透過預留的空間把閘門吊裝入以前做好的圓槽裡。
當兩扇閘門全部放下後,魏民生的基地終於成了一個封閉的空間,橋面上的其它建築可以慢慢地建設了。
拆掉腳手架後,從山谷下面就沒有到橋面的路了。魏民生看了一下週圍的地形,和手機上下載的地圖對比了一下,覺得還是從“葫蘆腰”到平原之間修一條到山樑的路,從山樑上圍著那個小平原通到橋面上。如果以後“葫蘆腰”的第二道防線也修好後,敵人就是衝破了第一道防線,進入小平原後,仍然會受到四面八方的打擊。
這兩個月的時間裡,兩個駕駛車輛村民的技術已經練得很熟練了,魏民生又教了他們如何操作挖掘機,從最簡單的挖溝、填坑學起,操作熟練後,從平原邊上到山樑上的路,全部都是那兩個村民輪流操作完成的,在山樑上修出了一條4米寬的山路。
修路的時間又過了半個月,橋面上可以繼續施工了,魏民生回去買了幾大車磚頭過來,在橋面的兩邊修起了磚牆,每隔兩米澆築一根立柱,三米高的牆頂又做了一道圈樑,確保牆體的牢實。立柱之間的牆面上都留了一個60CM見方的窗子,窗子過樑上預埋了兩個鋼筋做的掛鉤,以後在窗子外面掛上一塊薄鋼板,鋼板可以用支架撐起來,那些弓箭在這樣的高度和這樣的角度,幾乎就沒有辦法對裡面的人構成威脅。而裡面的人可以居高臨下地用石頭砸、用禮花彈攻擊,或者是扔汽油瓶,這種戰爭的感覺是不是太輕鬆了一些啊?
橋面上鵝卵石、禮花彈等武器的補給可以用汽車透過挖掘機才修好的路,從平原基地裡直接送上來,只要魏民生在基地裡,補給線就沒有問題,也不怕大軍圍困。等下再買一些挖掘機,圍著整座大山外圍的山樑上修一條環形路,就像城牆一樣,既方便巡邏,又相當於修建了一條隔離帶,就算敵人有放火燒山的能力,也只能燒掉外圍的樹木和雜草,對住在山中的人完全沒有影響。
魏民生又讓村民們把水塘挖好,自己回去了一趟,買來了許多建下水道用的水泥管,想到以前新聞上報道的城市街道可以划船的事,就買的是直徑3米的大水泥管。把水塘邊上的小溪引入水塘,用挖掘機順著小溪原來流過的地方把水泥管埋了下去。一直埋到了防禦工事邊,透過以前預留的幾根排水管把水排到樂天溪裡面,在水塘端的水泥管外面修了一個水閘,用於控制水塘的蓄水量和放水沖洗山谷。
前前後後足足用了四個多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魏民生設想的初級防禦系統終於建設得差不多了。又傳送了一些木材到倉庫後,魏民生了解了一下小寶和村民們的學習情況。小寶和那幾個小孩相當於是全部脫產在學習,所以學習進度非常不錯,識字數量都達到了5千字以上,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已經用得很熟練了。其它村民就要差得多,但識字數量也達到了2千字以上,數字的加減運算和簡單的測量工作已經難不到他們了。
既然大家都是有文化的人了,那麼自己的名字就可以取一個好聽點的了。魏民生給管家說了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世界家族中排字輩的方式,給他們定下了一個“文武雙全,萬世傳承”的字輩,便於區分每個人在家族中的傳承關係。
為什麼只定了八個字輩呢?八個字輩只能用八代人啊。其實魏民生是這樣想的,在家族規模較小、人口遷移範圍不大的時候,字輩可以很明確地知道每個人在哪個家族中的輩份關係,但如果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發生之後,以及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關係,家族的地位也必然會逐漸降低,以家庭為中心的現代社會對於論資排輩的事有很大的排斥。在魏民生所處的社會中,經常遇到一個幾歲的小孩輩份比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太爺還高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沒有了排輩的意義。所以魏民生直接定下了八個字的取名規則,當前基地裡的50多個村民總共只有三代人,按照其姓氏和關係,分別使用了“文武雙”三個輩份。管家這一代人取名叫王文某、呂文某,年青一代取名叫王武某、呂武某,未成年一代取名叫王雙某、呂雙某,同一輩份的儘量不要取同樣的名字。確定了取名的規則後,魏民生讓管家去向大家傳達自己的意思,讓大家在自己所學到的漢字中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字組成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