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那就只有把半導體領域的資料搞點過去了。
在這塊,我手下的三家公司還是有點能量的,至少隨便弄點淘汰的技術過去,都能讓2021年的那傢伙吊打世界了。
先這樣吧,今天有點累了,睡了睡了,狗命要緊。】
看到這裡,陳放笑了出來,這個生活在2058年的李大寶,還挺風趣的。
不過,他話中所描述的東西,卻讓陳放很感興趣。
在2058年,量子計算機已經突破到可以通用的地步了,這可真是個跨時代的進步啊,它一突破,估計強人工智慧也不遠了。
這一比較之下,陳放便發現,當下時代,谷歌、IBM和微軟搞的這些量子計算機,甚至是國內的九章原型機,都只是在小打小鬧。
距離真正的成熟,還有三十多年的路要走。
路還長啊。
繼續往下看去。
【2058年4月9號,上午。
上午起來查了下資料,發現2021年的時候,國內的一些公司正在遭遇西方的晶片封鎖,因為差距太大,直到2030年都沒趕上去,後來出了碳基晶片,光刻技術也上去後,才扭轉了局面。
要不然,就把碳基晶片的技術資料搞回去吧,現在量子晶片都出來了,3D構架的碳基芯球都快淘汰了,普通的碳基晶片也不值幾個錢。
不過,2021年要想造出碳基晶片,難度也不小啊。】
……
【2058年4月9號,晚上。
首先,晶片的設計、製造圖紙、拓展關聯資料要給,這點小問題,公司的雲端就有很多已淘汰的成品。
&n製程的碳基晶片的積體電路方案去2021年,隨便都能達到同等製程矽晶片速度的10倍以上,能耗還只有矽晶片的四分之一。
當然,前提是矽晶片能把柵極寬度做到1nm製程,不過,那個時候對於量子隧穿效應沒什麼好的應對辦法。
&n矽晶片是能做出來的,但1平方毫米最多擺放10億個電晶體,再多就只能做成3D堆疊模型了,但散熱又是個問題,那個時代可沒有成熟的處理辦法。
&n製程的晶片,1平方毫米的電晶體擺放數量要達100億個才合格,才有資格往芯球方向發展。
然後是製造碳晶圓的技術,實際上就是石墨烯捲曲起來後的碳奈米管晶圓,製造技術和提純技術也不難找,公司裡就有,到時候給一份。
再就是晶片的製造環節,其他的什麼顯影機,鍍膜機,注入機,封測裝置……那個時代國內應該是比較全的,給不給都不一樣,但光刻機必須給。】
……
【對了,之前看新聞上說,那個時代居然有無數的人以為碳基晶片就可以繞開光刻機了,唉,我醉了,說這些話的媒體,不知道是居心不良,還是真的無知,純粹是在誤導人。
要知道,積體電路的光刻和蝕刻,連在量子晶片領域都是必要的,沒有電路控制,電晶體連不起來,還運算個屁啊……
電晶體這玩意兒的電極擺放和大規模的佈線,根本就繞不開光刻和蝕刻,不會真有人以為把碳奈米管排列起來,就可以實現運算了吧?
而且,因為只有這樣晶片的良品率才相對更高,才能商業化啊,不能商業化的技術,有啥用?
不過光刻機也沒啥問題,技術資料公司裡雖然沒有,但那種淘汰的光刻機資料,我知道什麼地方能找到!
只是不知道2021年那邊能不能造出來光刻機,那會兒國內的光刻機技術和西方還差了34代,差距不小,估計有點懸。
但那就和我沒關係了,反正我是認認真真地把技術資料都提供齊全了的,只要研究透了,材料和裝置齊了,肯定能造出第一代碳基晶片,輕輕鬆鬆吊打矽基晶片。
接下來,就是去把資料集齊,然後進行交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