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高點了點頭:“是啊,要不然這些年的亂局,現在的宗室人口只怕達到五萬之眾,這還是在春秋戰國之世。”
“未來的大秦,必然會席捲山東六國,締造一個統一的大秦,在未來,宗室人口必然會暴增,雖然沒有戰功與能力,宗室也不能封侯。”
“但是,俸祿要發放,這些宗室基本上都是靠著朝廷在養活,以後朝廷對於嬴姓一脈宗室的支出有多少,將來伴隨著人數的增加,會不會更大的擠佔朝廷國庫?”
“會不會出現,天下大部分的糧食都用來養活嬴姓的宗室?”
.........
見到嬴政在沉思,嬴高心中卻是想法萬千,雖然他不看好野豬皮,但是野豬皮的宗室制度,卻是正是封建社會做的最好的。
歷史上,清朝入關以後,有鑑於明朝宗室分封過濫,過多,到了晚明猶如豬狗一樣,成為國家的最大的包袱的緣故。
所以在宗室分封上十分小心,在制度上尤為嚴格,明朝宗室就藩地方,而清朝宗室不就藩,一律養在京城。
必須承認的是,在整個封建時代,在宗室就藩,襲爵,繼承的制度上,清朝做的是最好的一個,可以說得上是完美的。
清朝宗室爵位實際分為十二檔: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
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皇帝的兒子可以直接封親王,也可以封貝子。從親王到貝子基本上皇帝的子嗣,屬於近親宗室,貝子以下就屬於次等和遠親宗室了,不入八分的更低。
清朝是嫡長子繼承逐輩遞減。
其他諸子以考封襲爵的方式繼承,與明朝把宗室當豬養,不理政事不同,而清朝宗室是參與國家政務的,尤其是皇子更是直接處理國政入主軍機處,帶兵打仗。
清朝的爵位繼承是逐輩遞減世襲遞降,就是一輩降一級,比如說你是親王,只能有一個兒子襲爵。
基本上是嫡長子只能為郡王,嫡長孫貝勒,再往下就是貝子以此類推最後就是奉恩鎮國公了,一直到奉恩鎮國公保底。
這就是朝廷給你這一脈一份錢糧直到永遠。
真正讓嬴高看中的是,除了襲爵以外的其他子嗣則必須透過皇室考封制度才能襲爵。
宗人府對諸宗室皇子進行考試,考試合格才能襲爵就任。優秀者也是個不入八分輔國公,如果考試不合格,爵位還得更低。
而宗室子弟若想從事科舉就必須除爵才可以,清朝對於滿人和宗室參加科舉有著嚴格的限制。
清朝的宗室考核,遠比科舉制度更難,從這一點上,嬴高看到了改革大秦宗室的希望,他不希望,未來的大秦,宗室會消失。
作為一個家天下,宗室縱然是站在秦王這一邊的,就算是出了一兩個野心家奪權,那這個天下,也是屬於嬴姓一脈。
不至於被外人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