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這種尊重與渴求,在漫長的歲月之中不斷地演變,最後形成了秦王,亦或者大秦朝廷對於本身文化的不自信。
“父王,諸子百家思想不錯,但是其人早已經腐朽,我大秦誓將席捲八荒,將巍巍天地並於大秦。”
嬴高對著嬴政笑了笑,這一刻,嬴高想到了大秦席捲山東六國,打造出了一個微微帝國的畫面,整個人顯得極為自信。
嬴政看到這一幕,情緒受到感染,也莫名的自信起來。
“大秦兼併六國,到時候整個中原只有一個國家,而諸子百家,終究是以入仕為主。”
“諸子百家那麼多學說,而我大秦只有一個,在這個時候,諸子百家想要仕秦,就必須要低頭。”
“而不是我們低頭,讓諸子百家高高在上!”
……
從方才得對話中,嬴高敏銳的感應到了一點,那便是嬴政在這件事上,心態很不對。
而歷史上,嬴政便是對山東文化低頭。
“更何況,我大秦現在興建學宮,培養人才,不出十載必將會人才濟濟。”
“到時候,我大秦朝廷不缺人才,諸子百家除了求我大秦,就只有滅亡一條路。”
……
嬴高之所以這樣說,是為了給缺乏文化自信的嬴政給於信心,在他心裡,自然是沒有如此的極端。
諸子百家存在於世,自然是有一定的道理,這對於大秦,對於中原都是有利的。
作為一個立志併吞八荒的君王,對於諸子百家,不應該毀滅,而是接納,吸收它精華,祛除腐朽。
唯有如此,才能讓大秦萬世。
嬴政略微點頭,但是他的神色之中多少有些遲疑,之前對於嬴高推行學宮一事,極為的支援,正是因為嬴政對於大秦文化缺乏自信。
之前,嬴高與嬴政曾詳細的談論過,他以為已經開解嬴政,有了嬴政的支援,未來的大秦帝國必然會形成獨屬於自己的文化。
而且,諸子百家都將會成為大秦文化的養料。
此番嬴政如此巨大的變化,讓嬴高心中一緊,但是,僅僅只是在片刻之後,他就清楚,嬴政為何如此了。
大秦對於併吞六國準備的步驟已經到了最後,這意味著大秦開啟滅國之戰,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此刻,嬴政心中不自信突然加劇了。
這就像是,談男女朋友之後,男方去女方家見丈母孃,沒有去之前自信滿滿,但是到了門前,心中的緊張反而是一下子提升,達到一種極致。
這是人之常情。
此刻的嬴政也是如此。
雖然這個比喻不恰當,但是道理都是相同的。
一念至此,嬴高朝著嬴政,一字一頓,道:”父王,為君者,當駕馭諸子百家,未來的大秦屬於父王,這意味著中原大地同樣屬於父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諸子百家也是父王之臣子,父王何需擔憂諸子百家文化對於大秦的影響,要影響,那也是我大秦影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