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影片對華夏影業的貢獻不止是流於表面,更是將好萊塢式的敘事本土化影像構建,預示著華夏電影市場的成熟,
……]
“成熟你麻痺,一部電影吹得這麼神,還什麼一定會留在華夏電影史上,扯淡。”
看《華夏電影報道》的龔牆很生氣,越是說這部電影怎麼好,那不就越代表他錯失了一個好機會嗎?
直到龔牆見到了生命之路現在十二億分票房,深呼吸了一口氣,按照當前漲幅趨勢,有機會拿下本年的年度票房榜首。
屆時,甭管內涵還是意義,純靠票房也能長留影史。
越不想看,龔牆就越控制不住自己的眼神,與看恐怖片一樣,明明很恐怖,都捂住眼睛了,偏偏還要悄悄透過手指縫看,都是一定程度的自虐。
“從《生命之路》看華夏醫藥新零售的未來”——聊城商報
“仿製藥不假!但你該知道這些藥事”——央視網
“《生命之路》看國家修建了多少道路,來看今年加入醫保的藥物。”——光明日報
……
看更多新聞,作為藝人,龔牆很清楚,當一個影視專案爆紅時,定會輻射到其他領域,所謂的破圈。
看這幾個新聞,分別是金融、仿製藥科普以及醫保政策。
應該再堅持一下,再堅持說不定就能拿到呂益這角色,龔牆心想。
娛樂圈有多少演員?這種大爆的電影錯過一次就少一次。
“你麻痺怎麼可能表演得這麼好。”龔牆見《生命之路》是好電影之事不可動搖,那麼他就目光轉到了其他地方,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搶角色的黃白遊!
悄摸摸地來到電影院,買了票的他發現上座率極高,起碼達到了百分之七十。
剛開始龔牆不為所動,不就是減個肥嗎?他在內檬古拍戲還被狼咬傷,比敬業他可不輸。
“就這?”
“我上我也行。”
“也就及格水平。”
一旦人有了先入為主,就相當於套上看不清原貌的濾鏡,在龔牆眼中也就這樣了。
直到呂益自殺的這場戲,瘦到了脫相讓龔牆有了一絲絲敬佩,還有清創時痛苦的哀嚎,龔牆都懷疑是不是在看不見的地方黃白遊在受虐待。
“他有點子演技在身上。”
龔牆承認黃白遊的演技可以和他相提並論,當然這微弱的欣賞只維持了一小會,因為網際網路的吃瓜群眾們開始針對“黑幕門”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