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蘭芬現在的心情很複雜。
美利堅是不是真的登陸了月球,這個話題其實不是這幾天才冒出來的,在美利堅本土就曾經熱鬧的討論了不短的時間。
甚至每隔一段時間,這個話題的熱度就會升高。
而自從啟明星科技開啟了登月之旅,這個話題在美利堅本土也是熱了不少。
要說格蘭芬一點壓力都沒有,那也是假的。
只是他沒有想到啟明星科技居然會站出來闢謠,說NASA沒有造假,人家當年是真的實現了登月。
不過,留給她糾結的時間並沒有很多。
因為啟明星科技那邊,攜帶著月球土壤的航天器馬上就要返回地球了。
到時候它們攜帶的大量的月球土壤將會在啟明星科技的不少子公司當中進行深入的研究。
結合這些研究成果,肯定會有不少的新聞冒出來。
可是格蘭芬沒有想到的是第一個新聞居然就是啟明星科技的航天器返回地球的方式。
2016年5月22日,在太空中“出差”53天的啟明星科技的登月航天器回家了。
這一次不僅帶著許多國家都排著隊想要領取的“月背月壤”,而且還在回家的過程中進行了一次“表演秀”。
啟明星科技這一次所採用“打水漂”的降落方式,是目前為止只有華夏自己掌握的“獨門秘籍”。
這項技術不僅讓眾多西方國家羨慕,還讓一些國家感到恐慌。
按照以往飛行器返回所採用的技術,大多都是憑藉自身的火箭推進器在進入大氣之後進行“反向推進”,從而降低下落時所產生的速度。
當降到一定速度和高度之後發動機熄火、飛行器開啟減速用的降落傘,最終降落到指定區域。
這種方式可以說是目前為止除啟明星科技之外所有飛行器都採用的技術,但是這種技術卻對攜帶燃料有著很高的要求。
但是它其實有很明顯的缺點。
在下降時劇烈的空氣摩擦和火箭的尾焰也會給飛行器的外殼帶來高達1000甚至2000度的高溫,同時還會產生通訊失靈的“黑障”現象出現,無形之間增大了飛行器的危險性。
然而這一次啟明星科技則是採用特殊的“打水漂”式降落方式。
雖然許多人小時候都玩過“打水漂”的遊戲,卻很少有人能夠像扔飛鏢一樣準確地命中目標。
但啟明星科技卻能夠在保持高速降落的同時對飛行線路進行調整,最終準確落在草原省的降落點。
這一點,是目前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都難以達到的技術要求。
“打水漂”式降落是在第一次進入大氣層之後,利用與大氣產生的摩擦增大阻力,進行第一步減速,隨後再透過調整飛行軌道“鑽出”大氣層。
這時候的飛行速度基本已經降低到了第一宇宙速度,然後再從外太空第二次進入大氣層,在逐漸下降的過程中逐漸減速,最終實現平穩降落。
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但是其中卻有著極高的操作技術以及科技含量。
比如,如何在摩擦所產生的高溫情況下保持飛行穩定、有效通訊,如何在適當的時機選擇改變路線、以什麼樣的角度重回大氣,這些都需要精準的計算以及準確的操控。
啟明星科技這一次漂亮的“表演秀”,讓西方國家見到了華夏能夠熟練掌握這個技術,並且能夠精準降落到指定地點.
如果把這個技術用於軍事方面,則將會有更多的“導彈”以更刁鑽的角度、更快的速度對目標進行精準的毀滅打擊。
要知道,目前為止各國所使用的超高音速攔截導彈最高能夠攔截10馬赫以下的導彈,而且還要有一定的運氣成分才行,對於這種“從天而降的水漂”打法,目前並沒有什麼有效的攔截技術和方法。
這也就為什麼一個簡單的降落,就引起了那麼大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