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這座工廠投產之後,光威的產能將會是全球最大,超過南山碳纖維、東瀛東麗和美利堅赫氏。
這個訊息公佈之後,南山碳纖維這邊倒是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反應,畢竟曹陽早就把相關的訊息跟曾建英說過。
但是東瀛東麗那邊,反應就很大了。
“社長,華夏那邊的碳纖維廠家太激進了,這麼搞下去全球碳纖維市場的供需格局就會再一次的被打破。”
“到時候我們的碳纖維業務很可能會面臨虧損的局面。”
近藤太郎現在可是愁懷了。
當年東麗的碳纖維產能可是全球第一,技術也是全球第一,市場規模更是全球第一。
作為銷售部部長,他幾乎什麼工作都不需要特別的去做,就能有非常好的業績。
但是自從南山碳纖維出現之後,情況就開始出現了變化。
後面南山碳纖維扶持光威一起發展,把高階、中端和低端的碳纖維市場都給搞亂了。
如今擁有T1200碳纖維的南山碳纖維,在技術上面牢牢的站穩了全球第一的位置。
而在產能方面,南山碳纖維和光威也是穩坐第一第二的位置,東麗只能屈居第三。
現在光威新增加修建工廠之後,第一第二的位置雖然改了,看起來好像跟東麗這個第三沒有什麼關係。
但是情況肯定不是這麼一回事的。
老大老二合起來壟斷市場,到時候哪裡有老三的活路?
這比老大老二打架,老三消失了還要嚴峻好不好。
偏偏面對這個局面,近藤太郎並沒有太多的好辦法。
可他也不能當做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只能硬著頭皮來到了佐賀奴的辦公室,先探一探口風再說。
“我們在華夏修建的碳纖維工廠,今年不是也能投產了嗎?”
“到時候我們的生產成本,應該也不會比光威要高到哪裡去吧?”
為了應對華夏碳纖維廠家的威脅,東麗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做出改變的。
像是碳纖維產品,以前東麗是絕對不會考慮在華夏修建工廠的。
但是南山碳纖維掌握了相關的技術之後,這個情況就發生變化了。
特別是南山碳纖維把東麗打的丟盔棄甲,丟掉了華夏大部分的市場和一部分的國際市場之後,東麗那邊的轉變就更快了。
在華夏修建工廠,把碳纖維的成本降低到跟華夏廠家相同的水平,這就是東麗採取的一個重要對策。
不過近藤太郎卻不是特別的看好這個結果。
“雖然我們已經在華夏實現了碳纖維的國產化,但是我們的裝置是從國內運輸過去的,而對方是南山裝置生產的,這裡面估計會有一個裝置價值的差異。”
“除此之外,華夏的人工成本也是比我們要低一些的。”
“最終如果我們要保持比較高的利潤率的話,售價還是會比對方要高。”
近藤太郎這麼一說,佐賀奴立馬就說道:“中低端的碳纖維市場已經沒有辦法維持很高的利潤率了。”
“只要不虧本,為了搶佔市場,以前一些我們不接的訂單,都是可以考慮接的。”
“與此同時,我們要跟東瀛企業和歐美企業好好的溝通,讓它們在華夏的工廠儘可能的使用我們的碳纖維。”
“或者是一些海外公司交給華夏工廠代工生產的碳纖維產品,我們要想辦法讓對方指定使用我們的碳纖維原材料。”
“這種情況下,哪怕是我們的價格還要略高一點,只要高的不是很多,也是可以拓展一些市場的。”
不得不說,佐賀奴的這個想法還是很有道理,也有可行性的。
只要華夏還有東瀛等國家的企業需要使用碳纖維原材料,南山碳纖維和光威想要把東麗給完全乾趴下就是不現實的事情。
人家的產品的開發是在海外,東麗在開發階段就跟人家已經確定好了材料的選擇。
最終圖紙給到華夏這邊的時候,只能按圖去生產,採購對應的原材料。
這種情況,在汽車行業就是非常常見的。
一些特殊鋼,國內其實也是已經可以生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