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對南山集團來說沒有壞處的事情,他自然是支援的。
畢竟各個集團要發展,單純的依靠挖人肯定是不夠的。
關鍵還是要自己能夠培養人才。
南山集團自己去修建一所學校去培養的話,費時費力,吃力不討好,意義不是很大。
公司內部有培訓中心就差不多夠了。
剩下的東西就跟嶺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展開合作,從大一的時候就開始展開一些合作辦學,讓更多的人才一進入到南山集團就能立馬上手工作。
這對學生、學校和南山集團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老師,您剛說的那些方案,我完全同意。”
“回頭讓人事部的劉友梅跟學校對接,爭取把各個分公司的需求跟各個專業的情況都進行對接。”
“然後我們也抽調一些人員兼職擔任各專業教材的合作編輯,讓我們的教學內容也能夠跟上最新的技術發展。”
曹陽這話,讓向昌樂鬆了一口氣。
這一次向昌樂提的要求有點多,相當於把嶺南理工大學徹底的綁在了南山集團身上了。
他還擔心曹陽會不同意呢。
畢竟嶺南理工大學的實力雖然不錯,但是放在全國來說,肯定還不是最尖端的。
而南山集團的影響力和實力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
正常來說,人家應該去找清北合作啊。
“這個確實是很有必要,我們的不少教材都還是八九十年代編寫的,雖然有所更新,但是很多內容都是比較陳舊的。”
“如果南山集團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能夠配合我們一起編寫新的教材的話,對於學生的培養來說也是很有好處的。”
向昌樂自然也是知道高校教學之中的一些弊病。
不過有些東西要改起來是比較困難的。
一方面,各個專業的教材,背後都牽扯了許多利益。
基本上每個高校同一個專業使用的教材都不是同一個人編寫的。
大多數情況下,專業教材都是本校老師編寫的,這背後牽扯到不少利益,不能多說。
但是這情況必然會導致很多教材的內容是沒有及時更新,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的。
比如關於汽車構造的專業課,幾年前南山變速箱還不夠厲害的時候,各個汽車構造的教材裡面都是重點介紹手動變速箱,自動變速箱基本上是簡單的介紹一下就跳過去了。
但是實際上大部分的轎車都是使用的自動變速箱,你讓學生天天去學習手動變速箱,畢業之後如果從事變速箱相關的研發工作的話,顯然就要補不少的功課才行。
同樣的,在碳纖維材料相關的教材方面,就更是落後了。
沒有南山碳纖維之前,國內連T300碳纖維都是生產不出來的。
相關的教材自然也沒有辦法就碳纖維的生產和研發做一些比較有意義的介紹。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
華夏的碳纖維技術已經是世界領先,相關的生產裝置也都已經實現了國產化了。
這個時候,相關的教材如果跟著南山碳纖維的技術人員一起編寫的話,顯然就會有強的參考意義了。
當然了,嶺南理工大學跟南山集團的合作肯定不是一朝一日就重新開始或者徹底變化,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曹陽肯定是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關注這個事情了。
因為這幾天,華夏網際網路上的輿論開始發生一些變化了。
東瀛跟華夏的島嶼問題已經是扯了很多年的話題了。
但是今年年初開始,這個問題就慢慢的變得比較尖銳。
最近這段時間,東瀛那邊更是動作頻頻,不斷地刺激著華夏的神經。
對於這種情況,華夏自然也不會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