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3日。
比亞迪的第三款車型F3正式上市了。
得益於4.99萬~8.99萬的超低售價,F3上市首月銷量就破了1萬臺。
這個局面,完全超出了大家的預料。
哪怕是還在放國慶長假,比亞迪內部也是有不少人在加班。
“王總,我們的F3這次是徹底的爆了,9月份銷量10653臺,其中還有超過超過一萬臺的訂單沒有交付。”
“如果不是我們的產能規劃之後10萬臺/年,估計這個月我們的銷量直接就可以衝到2兩萬臺,成為銷量冠軍。”
吳華餅非常激動的給王福彙報著F3的銷售資料。
雖然企劃的時候,他們就比較看好F3,覺得這款車應該會賣的不錯。
在這個年代,把一款車型的年銷量目標設定為10萬臺,已經算是很有挑戰性的了。
誰知道消費者對F3的喜愛程度,遠遠超過了他們的預期。
“現在的產能瓶頸主要在哪裡?”
“能不能透過加班來解決?”
王福現在也是痛並快樂著。
還有那麼多的訂單沒有交付,沒有辦法創造新紀錄,讓人心痛。
不過F3熱銷,這必然是一個全所未有的大好事。
雖然這臺車的利潤非常的低,但是隻要量起來了,一切都好說。
“最主要的瓶頸就是我們自己本身工廠的產能就在那裡,整個國慶假期現在就放了一天假,其他時間都在加班。”
“並且原本兩班倒的生產線,現在也是每個班次都加班兩個小時,相當於一天20小時都在生產。”
“除此之外,如果月銷量真的衝到兩萬臺的話,那麼南山發動機那邊的產能也需要努力一下才能滿足。”
“羊城華強衝壓廠等一些骨骼零件的供應商,產能也還有一點課題。”
“主要是企劃數量跟實際需求的差異有點大,之前都沒有按照這個來準備模具、夾具之類的東西。”
“甚至個別零件的裝置也有瓶頸。”
雖然吳華餅只是銷售部部長,不過這段時間他跟採購部的互動也是非常的密切。
所以對零部件的供應情況也是比較瞭解的。
汽車的生產涉及到幾百家供應商,上千個總成零件和幾萬甚至幾十萬個構成零件。
只要缺了一點零件,都沒有辦法組裝起來。
這種情況下,如果生產臺數比計劃的高很多,肯定是會出一些問題的。
“你們聯合採購部和生產工廠,大家一起努力檢討一下,看看能不能把F3的產能提高到每個月2萬臺,甚至可以挑戰一下2.5萬臺。”
“我們這款車搭載了南山1.0T發動機和4MT與4AT兩種型別的變速箱,動力不會比同級別的合資車企要差。”
“但是價格卻是隻有人家的一半,甚至低配連人家的一半都不到。”
“之前10萬一年的目標太低了,20萬一年我覺得沒有問題,甚至可以挑戰一下25萬臺一年。”
“再加上F6和S6的銷量,明年全年的銷售目標可以直接衝擊40萬了。”
王福說出這個數字的時候,自己都覺得有有點夢幻。
比亞迪才開始造車幾年?
現在就可以考慮衝擊年產40萬的目標了?
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