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宗教戰爭,西征決定】
朝鮮改名清國的時候,何府搬往了新的府邸。一家好幾個重臣,連李巖都是刑部侍郎,住在一個小地方太寒酸了點。
新府在皇宮附近,原主人已經被抄家。“崇禎”這套宅院賜給了鰲拜。另外和他做鄰居的還是孫承宗一家,這位老將光榮退休了。背景城都有了他的雕像,民族英雄的名號坐實了。
鰲拜的第三個孩子出生了,混血兒,起名黃安,平平安安的意思。鰲拜和安娜商量後,也給他起了一個葡萄牙名字,魯伊科斯塔。
孩子出生的時候家裡特別熱鬧,很多外國人來祝賀,這個孩子的誕生有著非凡的意義。葡萄牙人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密。
西班牙在歐洲本土正捲入“宗教戰爭”,葡萄牙人迫切希望大明能夠出兵,借這個機會幫他們取得獨立。事實上,大明的介入,是很可能影響這場戰爭結果的。
神聖羅馬帝國日趨沒落,內部諸侯林立紛爭不斷,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又發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加之周邊國家紛紛崛起,終於爆發了戰爭。信奉新教(路德教、加爾文教)的諸侯和信奉舊教(天主教)的諸侯分別組成新教聯盟和天主教聯盟。
戰爭雙方是以德意志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為一方,得到了荷蘭、英國、俄國的支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得到教皇和波蘭的支援。
其實這些參戰國都是在宗教糾紛掩飾下爭奪地盤,法國為稱霸歐洲,力圖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狀態,支援新教諸侯反抗皇權;丹麥、瑞典早已覬覦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德意志領土和港灣;荷蘭和英國則不願帝國勢力在北歐擴張,英國還企圖削弱西班牙的勢力。這些國家都支援新教聯盟。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企圖在捷克波希米亞恢復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為捷克國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其教堂,並宣佈參加新教集會者為暴民。一六一八年五月,武裝群眾衝進王宮,把皇帝的欽差從視窗拋入壕溝,這件事成為了戰爭的導火線。
費爾南多侯爵道:“如今敵對雙方均擁有常備僱傭軍,總兵力各達三至五萬人……”
鰲拜笑道:“等等,侯爵,你不用說的那麼詳細,我想明軍如果出動,很可能引起歐洲國家的反感,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我們去了,有什麼好處,可不是要加入宗教戰爭。哪怕歐洲人都改信佛,我也沒興趣加入。”
他只想幫葡萄牙收拾了西班牙,然後在歐洲經商,僅此而已。如果葡萄牙希望明軍維護天主教,去和許多歐洲國家的新教聯盟對抗,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他根本就不信這些東西,對歐洲人為了宗教信仰搞出達芬奇密碼來的那種精神更是不屑一顧,過上好日子才是最實際的。
費爾南多知道他是個實際的人,笑道:“黃大人,最快結束戰爭的方法,就是擊潰西班牙,讓他們無力支援天主教聯盟,這樣雙方的實力均衡將被打亂。西班牙對巴拉丁的佔領更是威脅到法國和荷蘭的安全。如果明軍願意對付西班牙,法國、荷蘭、丹麥、瑞典都將成為大明的同盟,這樣等西班牙被擊敗,我們復國,大明要在歐洲建立據點經商,一定會得到眾國家的一直認可。”
鰲拜笑道:“很好,這卻是符合大明的利益。公爵,你是從沿海過來的,我們大明的船可以駛向歐洲了嗎?”
費爾南多道:“完全沒有問題,水師的船也許在海戰中還無法取得上風,但是隻要以宗教戰爭的事和荷蘭結盟,從荷蘭,法國、瑞典任意一個港口登陸,都可以很順利。大明陸軍的戰鬥力,絕對不是西班牙人可以抗衡的。”
鰲拜聽翻譯說完,笑道:“侯爵,葡萄牙為了脫離西班牙,不惜站在新教一邊,這樣一來,龍華民會長恐怕會很不高興吧?”
龍華民這次沒來當翻譯,他是天主教會長,如果將來大明也和新教聯盟的人合作,在大明還怎麼發展天主教?不過鰲拜不認為這有多麻煩,大明的國教只會是佛教,這不會改變的。根本不會有多少老百姓相信洋人的神會保佑他們。
費爾南多嘆道:“他在澳門待了很久,是我們的朋友,這件事情對他有影響,但是他沒有辦法改變我們的決定,他很久沒回歐洲,對那邊的局勢是什麼樣也不不關心了,他只想在大明傳教。”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之前明軍偷襲了荷蘭人熱蘭遮城,搶了荷蘭的商船。但是要對付西班牙,大明必須和荷蘭結盟,他們需要強大的盟友。荷蘭人丟失了臺灣,肯定也會想讓西班牙好看。他們和西班牙的戰爭從來沒有停止過。
最近,荷蘭人幾乎可以肯定大明水師在海上為非作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