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借刀殺人,目標日本】
皇上只要拍板,事情就定下來了,沒有文官打岔。建立海軍是必須的,葡萄牙友人都提供情報說外國侵略者想征服大明瞭,還不發展海軍力量,想亡國?
鰲拜解釋說這麼做主要是為了保衛國家安全,另外友好通商、保護商人,不主動挑起戰爭。海軍保護的當然是本國的商人,外國商人不交高額的海關稅就等著被搶吧。
鰲拜知道現在還不是和歐洲人鬧翻,去搶奪殖民地的時候。大明海軍剛剛開始組建,短期內遠航風險很大,如果西班牙無敵艦隊不是急著打英國,也許會比現在發展的好很多。大明在練好海軍之前,不能急於求成。
大明需要一個練兵物件,那就是日本。鰲拜早就定好了目標,所以去年六月就派出了一群錦衣衛偽裝成商人去日本調查情況,尋找發兵時機。
鰲拜迫切的想要滅了日本,在這幫變態發展壯大之前。
日本人彬彬有禮的同時有崇尚武力,溫文爾雅的同時有極端殘暴,順從強者的同時又欺凌弱者,狂妄自大的同時又卑躬屈膝。他們地方雖小,人也少,卻從來沒有放棄過侵略中原的夢想,這其實在唐朝就已經開始了。
當年倭奴國攻朝鮮,想將朝鮮作為踏板侵略大唐,朝鮮半島當時是大唐的保護國,政治地位相當於郡縣,也算是大唐領土。結果白江口一戰,倭奴海軍全軍覆沒,四百艘軍艦被焚。倭奴從此對中華大唐頂禮膜拜。
明萬曆時期,豐臣秀吉進攻朝鮮,還是老一套,想以朝鮮為跳板進軍中原,然後佔領印度和馬六甲,建立一個大東亞太平間。但是他們太自信了,沒有考慮到自己戰鬥力弱的問題,被已經很衰弱的大明打的屁滾尿流,死了二十多萬人,被迫撤退,從此倭寇也不敢在中國沿海肆意妄為了。
由於日本兩次侵略朝鮮的糟糕戰績,大明很看不起他們,不認為他們能構成什麼威脅。但鰲拜卻知道這個小國家將來能幹出什麼壞事。
清朝,日軍發動甲午戰爭,侵略朝鮮,擊敗了援朝的清軍。佔領朝鮮,然後進軍旅順,佔領遼東,製造大屠殺。後來西方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幫中國把遼東要了回來,但是中國賠了日本三千萬兩白銀。要是早拿賠的這些錢出來乾點正事,發展軍事力量,日本算個屁啊?
之後就是讓中國人痛心疾首的八年抗戰。這是鬼子們最高興、最成功的一次,搶掠了大批財產、古董、金銀珠寶、糧食。打的中國軍隊潰不成軍,後來解放,日軍在中國戰場大概死了七十萬。中國軍民傷亡卻高達三千萬到五千萬,還有一說是八千萬。
二戰後,美國人評價說菊花和武士刀代表了日本這個國家的所有,也體現了日本這個民族的特性,菊花體現的是對皇室忠誠的美德,象徵著美,武士刀象徵著武力,日本表面上的美麗隱藏著的是武士刀帶血的利刃。
現在鰲拜的目標是斷了日本的武士刀,爆了他們的菊花。
他相信只要有機會,日本是一定會侵略華夏的,因為日本的國土太狹窄,資源太貧乏了。因為日本民族很好勝,生來就有一種危機感。而華夏國土太遼闊,資源太豐富了。漢民族也太驕傲,生來就覺得誰也滅不了他。幾千年的文化沉澱,根深蒂固地根植在人們的腦海裡,就像強力麻醉劑使人沉睡昏迷。
沉睡到什麼程度呢?元朝時他們當了一次亡國奴照樣睡的很香,滿清後,日本矮子成了東方巨人想滅了他們,他們短暫醒一會兒,戰爭一結束立馬躺下……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可怕的不是敵人的強大和兇殘,可怕的是自身的昏庸和沉淪。大明現在需要的不是強大的民族仇恨,而是善於向敵人學習的精神。因為這樣能取長補短,因為這樣能取矛攻盾。日本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優秀民族,當大明強大它弱小的時候,它一點也不殘暴,會虛心地向大明學習。大明現在有優勢,就不能固步自封、葉郎自大、不思進取。只要主動出擊,大明可以得到很多,鰲拜堅信這一點。
幾天後,錦衣衛帶回了一些關於日本的訊息,吳俊向鰲拜回報道:“日本處於江戶幕府的統治下,幕府為集中權力和控制諸侯,除頒行有關法令外,還實行參覲交代制度。境內現在很和平,似乎沒法下手。”
鰲拜問道:“他們內部和平,和洋人有什麼衝突嗎?任何衝突都可以加以利用。”
吳俊道:“之前日本和荷蘭鬧的不太愉快。”
“哦?說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