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鳴泰的致仕,也意味著將近十年沒有調整的內閣要有大調整了。
在韓國公府的壽宴上,李聖祖賞賜了韓國公閻鳴泰一座杭州西湖畔的大宅院,讓他安享晚年。
同時受到賞賜的還有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錢謙益以及戶部尚書內閣大學士馮銓。
李聖祖分別在南京以及京師,靠近他們老家的附近賜了宅院給他們。
很顯然皇太子是不滿之前他們二人同閻鳴泰一起施壓,挑撥同二弟李世祖的關係。
這些人宦海沉浮多年,這次也是一時鬼迷心竅,試圖介入帝國的儲位之爭。
如今雖然丟掉了官職,但好歹還是保住了身家性命。
這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藉著這次三位內閣大臣的辭職,李聖祖對內閣的框架進行了大調整。
原先的內閣改組成了內閣總理衙門,由太子太傅茅元儀擔任首任內閣總理。
此外六部和督察院等也分割成了更多的部門。
由國防、司法、公安、教育、財政、民政、國土資源、科學技術、民政、人力資源、商務、水利建設部等十二部門組成。
當然各部下面還有許多分設機構。
情報司也改組成了華夏帝國情報局,隸屬於內閣總理衙門。
華夏的官吏還規定了致仕的年齡,正三品以上官員的致仕年齡為65歲,正三品以下官員的致仕年齡為60歲。
這樣一來,就有大量的新人被提拔上來了,原來舊的官僚體系被徹底打破了。
這場“二龍相爭”的風波,也終於告一段落了。
很快皇太子李聖祖召見了前來京師的琉球伯長子鄭森。
鄭森3歲開始就被接到開原擔任皇子伴讀,雖然這些年他跟隨二皇子李世祖一同開疆擴土,但是同皇太子李聖祖的關係也是很好的。
畢竟他們三人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
看到李聖祖兄弟兩能夠冰釋前嫌,鄭森自然也十分高興。
這次他還帶來了李世祖請求封爵的名單。
這些年華夏雖然大幅開疆擴土,但同時也有不少將士喋血異鄉。
雖然他們的骨灰都會被送回故土,名字會被刻入英烈祠。
但是不少跟隨二皇子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他沒有得到相應的封爵。
華夏向來是以軍功封爵位的,有功不封賞,難免令出征在外的將士寒心。
很快這份封爵的名單就得到了內閣的透過。
哈密伯熊廷弼鎮守西域多年,戰功卓著晉封為楚國公,不過考慮到其年事已高,准許其到老家頤養天年。
琉球伯鄭芝龍晉封為琉球侯,其長子鄭森屢立功勳,戰功卓著封延平侯,同時被賜國姓李,改名成功。
鄭家也是華夏惟一的一門兩侯。
吳三桂被封平西伯,李巖被封定西伯,宋獻策被封安西伯,盧象升被封鎮西伯。
歸義伯高傑改封威西伯。
十五萬來自華夏以及倭國計程車兵遠赴歐洲以及中亞以及北非,鞏固華夏帝國的在那裡的統治。
除了向西擴張外,華夏向東擴張的腳步也沒有停止。
李聖祖改任孫傳庭為澳洲總督,經營帝國新徵服的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
同時任命原朝鮮總督孔有德為正帥,阿濟格為副帥,率領15萬由華夏、朝鮮以及建州女真組成的龐大軍隊準備征服美洲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