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里殺奔喀布林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一條是走帕米爾高原。
由於華夏帝國已經佔據了整個蔥嶺,處於絕對的俯視狀態,所以他們只能走帕米爾高原的邊緣地帶。
這裡道路曲折,異常難行,補給運輸相當不便,而且易守難攻。
所以沙·賈汗的大部隊不敢選擇這條道路。
他的十萬大軍只能選擇穿越塔爾沙漠,進攻南部的印度河平原。
這樣走雖然饒了許多路,不過可以直插李自成新佔領的印度河流域,打擊他的糧食產地。
沙·賈汗覺得還是不錯的。
而且平原地區更加有利於自己的十萬大軍展開。
李自成這邊儘管他繼承了阿富汗總督的位置,也很快的清理掉了不服從自己的舊貴族勢力。
但是莫臥兒帝國不同於華夏,這裡沒有啥完整的國家概念,各地都是一些以部落為核心的“土王”。
他們屬於典型的“牆頭草”,無論誰的拳頭硬,他們都會選擇表面屈從於強者。
但實際上還是處於半獨立的狀態。
對於這幫人的尿性,李自成也是很清楚的。
果然印度河流域的許多部族,都選擇了投靠更為強大的沙·賈汗。
沙·賈汗的莫臥兒大軍也是一路連戰連捷,先後5次擊敗李自成,成功的拿下了印度河流域的大片土地。
直接將李自成趕回到了阿富汗一帶。
印度河的西部地區全是山地,進入到這些地區後,李自成開始出擊了。
他的人馬開始化整為零,在西部山地襲擊莫臥兒大軍。
一會襲擊他們的偵查部隊,一會襲擊後方的送糧隊。
雖然每次看似損失不大,但是累積起來也是不小的損失。
半個月的時間裡,沙·賈汗的部隊已經被李自成“零敲碎打”搞掉了七八千人。
更可氣的是這該死的山地,使得他們根本無法集中優勢兵力對李自成進行圍剿。
憤怒的沙·賈汗一改之前小心謹慎的進兵模式,開始分兵加速突進。
李自成一看敵人已經上鉤了,於是丟下了上千軍隊進行誘敵。
莫臥兒的軍隊在一陣高歌猛進之後,終於進入了李自成預設的戰場。
這裡位於喀布林南面30裡的一處河谷。
是沙·賈汗北上喀布林的必經之路。
相對寬闊的谷地給雙方預留了一定的施展空間,使得他們可以佈陣。
當沙·賈汗率軍趕到的時候,李自成的人馬已經嚴陣以待了。
他看到敵軍已經排列成了方陣擋在了自己的前方。
最前方是手持盾牌的大盾兵,盾兵的身後則是長矛手,他們的身後是大順最後的火槍手了同弓箭手了。
儘管此番隨行的人馬足有6萬人,但是這個河谷一次只能容納一萬人。
即便是他的兵力再多,也無法在正面戰鬥中發揮出兵多的優勢。
狹路相逢勇者勝,現在他們只能每次投入萬餘人硬衝了。
隨著沙·賈汗的一聲令下,低沉的號角聲響起了!
那一萬尼泊爾僱傭軍,率先手持著長矛衝向了對方。
這些僱傭軍雖然裝備一般,但是常年在高原作戰,異常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