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之後,就派遣軍隊一路南下,先後將廣西、廣東掌控,納入到中原版圖中。
在平定了嶺南的大業後,將整個嶺南劃入了秦朝的版圖,其中的嶺南就包括兩廣的西部以及安南的中北部。
分別在此地設定了三個郡為南海郡、桂林郡以及象郡。
但自從秦朝二世亡後,當時在南海郡的趙佗眼看中原開始大亂,就趁機起兵隔絕了五嶺通往中原的道路。
並且攻佔了象郡和桂林郡,自稱南越武王,實行郡縣制,在那裡建立了南越國。
但是此時的安南雖然建立了南越南國,但還是屬於南越的藩屬國。
到了漢武帝時期,南越國被滅,安南再一次被納入了漢朝的統治。
漢武帝將南越舊地設為交州,並且設定了九個郡縣制進行統一管理,直到隋唐時期,南越一直在中國的統治管理下。
直到五代十國時期,中原開始發生動盪,他們才趁機謀求自立脫離。
南漢與交趾爆發了“白藤江之戰”,此戰南漢戰敗。
吳權打敗了南漢後,在公元939年,利用五代十國大亂之勢脫離中原王朝的管轄便自立為王。
到了公元968年,交趾的軍閥頂部首領除掉了南越王並且自稱為帝,史稱丁朝。
無論是從南越國算起還是從漢武帝設立交州算起,安南作為中原的領土都已經超過了一千年。
客觀地說,安南的確不是在北宋手上獨立出去的。
但是北宋在公元971年消滅南漢後,居然沒有趁勢收復交趾。
才是導致安南最終獨立出去的罪魁禍首。
當時的“丁朝”立國只有幾年,國內人心不穩。
而且交趾當時獨立出去的時間很短,根本就沒有形成強烈的國家意識,北宋作為中原王朝要收復那裡輕而易舉。
但是北宋卻沒有對趁勢收復交趾,而是預設了它的獨立。
南漢作為一個地方政權雖然對於交趾當時的獨立負有直接責任,但是北宋這個中原王朝的預設才是根本原因。
更加可氣的是北宋熙寧8年(1075),交趾居然擁兵八萬攻入廣西,甚至一度攻陷了南寧,大肆屠殺了廣西近二十萬軍民。
我大宋打不過大遼,也奈何不了西夏,面對小小交趾的入侵,居然也是無力懲戒。攻入了交趾後便無力突破,在第二次白藤江之戰中戰敗,最終只得草草議和。
明初安南又開始在邊境搞小動作。
永樂大帝朱棣自然是不會再慣著小小的安南。
利用安南剛剛篡位的時機,強行護送前朝的陳氏回國繼位。
黎氏派兵突襲護送陳氏回國的明軍,並且將陳氏凌遲。
朱棣大怒,派總兵官朱能加封“徵夷將軍”,配印信。
後來在行軍時病卒,由副將張輔代替、左副將軍沐晟、左參將李彬、右參將陳旭等領兵,號八十萬,實際不到三十萬。
明軍一路勢如破竹,僅僅五個月的時間便殲滅了十多萬敵軍征服了安南。
原本明軍是打著助陳氏復國的旗號,佔領安南的,不過由於找不到陳氏的後代,明朝進行了直接統治。
明朝在安南重新設立行政區劃,設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縣;設太原、宣化、嘉興、歸化、廣威五州,直隸布政司,分轄二十九縣;又於要地設十一衛、三所、一市舶司,並將雞陵關改名為鎮夷關,“大體上仍保持舊的組織而只稍加損益”。
如此,明朝將安南納入版圖,成為明朝直接統治的郡縣地區。同時,明朝將安南納入明朝的驛站系統,“開永安、萬寧水路,設定遞運水驛,直至欽州。又設馬驛,直至橫州”。
但畢竟安南已經獨立400多年了,形成了一個主體民族(京族)。
大明的十多萬駐軍每年消耗白銀300多萬兩,而收入最高的時候只有7萬兩。
可以說連底褲都賠掉了。
最終佔領了安南二十年後,不得不放棄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