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同李自成二人自從流竄到大別山地區,這日子過的可謂是相當悽慘!
雖說這裡包括鄂東北、豫東南以及皖西的20餘縣,還是十分廣大的。
可這裡土地貧瘠,百姓本身的口糧就不多,義軍也搶不到多少糧食。
百姓倒是踴躍參加義軍,雖說“跟著義軍混,三天餓兩頓”,不過好歹有口吃的。
起初張獻忠同李自成還挺高興的。
自打洪承疇撤軍之後,他們在大別山沒有了阻礙,大量百姓加入義軍,二人的隊伍擴充了不少。
張獻忠部已經擴充到了2萬餘人,而李自成名正言順的接過了“闖王”的名號,又收攏了部分高迎祥的殘部,壯大到了3萬人。
可是很快兩人就高興不起來了,他們盤踞的光州、商城、固始等地計程車紳地主都已經被殺光了。
可也沒有搜出多少糧食,這地方實在是有些窮,別說是同鳳陽南直隸相比,還不如自己的陝北老家。
難怪這地方群眾基礎好,都是些吃不飽飯的百姓,有口吃的就敢造反。
而且最主要的是現在已經到了秋收時節,他們要是不抓緊時間出去搶一波,留在大別山很難熬過這個冬天。
無奈之下張獻忠同李自成二人只能分道揚鑣,開始離開大別山的核心區域,向周邊的較為富裕的地區發展。
聽說明軍的主力正在登萊同海寇決戰,他們得抓住機會發展。
張獻忠狡猾的很,雖說河南一帶義軍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是本身不是富裕地區。
湖廣則號稱“天下糧倉”,糧食極多。
於是他有意將義軍的傳統根據地河南讓給了李自成,而自己則去湖廣開闢新天地。
畢竟當初滎陽大會的時候就說好張獻忠南下湖廣,李自成也不好多說啥。
張獻忠算是看出來了,只要老營那幾千人馬在,其他的都可捨棄。
有了糧食,他瞬間就能再拉出不少人馬。
張獻忠在陝西時曾將收了孫可望、劉文秀、李定國、艾能奇四人為義子。
幾人也都隨自己的義父張獻忠改姓了張。
不過幾人年紀尚小,只能呆在張獻忠的少年營。
這個少年營大多是陝北老營的子侄或者遺孤,老營跟隨張獻忠出生入死,少年營就相當於一個老營的預備營。
別小看這些少年營,他們可不是在軍中混吃混喝。
而是擔任打探情報的重任。
張獻忠攻略城池前,都是這些少年營混入敵城,散佈謠言,打探情報,有時甚至還會搞刺殺。
少年營都稱張可望四人為“少將軍”。
今年張可望已經十五歲了,他本人也急著想為義父張獻忠出力。
於是張獻忠便將他安排進了先鋒營,少年營則交由年紀更小一些的張文秀、張定國統領。
張可望果然不負眾望,率領三千先鋒營連破黃土關、虎頭關、陰山關,直接殺出了大別山。
張可望的英勇表現得到了眾多義軍將領的認可。
張獻忠也高興的說道:“吾兒甚為勇猛,果然是虎父無犬子!”
於是便封張可望為徵東將軍,統領先鋒營。
此時大明正在加徵“遼餉”、“練餉”,搞得各地民怨四起,張獻忠的義軍則繼續打出“不分貴賤,均田免糧”的口號。
兩相比較之下,百姓很快就加入了義軍。
崇禎三年十月初八,張獻忠率軍出大別山,攻克了麻城,使得湖廣震動。
張獻忠雖然好殺人,不過當初種光道的建議他還是聽進去了!
做一個純流寇是沒有前途的。
他麾下的義軍不但宣傳“不分貴賤,均田免糧”的口號,也開始注意籠絡一些清貧的讀書人。
他營中也出現了不少文書,負責義軍的物資分配、賬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