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剿滅白蓮教勳貴集團可謂是大放異彩,就連一向拉胯的京營居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戰果。
朱純臣的神機營雖說遭遇了一場慘敗,不過在李獻忠的潤色下,變成了成國公大義凜然,以自己為誘餌吸引賊寇主力。
更是將被俘後斬殺的白蓮教核心教徒的首級作為了朱純臣的斬獲。
英國公張維賢則是在兗州一舉收復了大量州縣,這是實打實的戰績。
二人也得到了朝廷的封賞。
這一戰也讓朝廷產生了一個錯覺,京營是可以一戰的。
朱純臣也明白自己的神機營缺乏操練,回京後更是趕緊招募了部分兵員開始抓緊訓練。
如今貴為遼國公的李獻忠,在爵位上已經同張維賢平起平坐了。
加上他又是勳貴中最大的實權派,如今坐擁遼東和朝鮮兩地。
勳貴們都跟著李獻忠在朝鮮發財,他自然而然成為了京城勳貴圈的領軍人物。
兵部尚書熊廷弼如今已經成為了李獻忠在朝中公開的代言人,雖然勳貴集團在朝堂上的話語權有限,不過他們的影響力在逐漸提升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目前六部之中熊廷弼的兵部屬於李獻忠的勳貴勢力,吏部尚書馮銓、工部尚書吳淳夫是魏忠賢的人,戶部尚書李汝華屬於中立人士,而禮部同刑部在東林黨人的手中。
但是自從楊漣、左光斗遇害後,督察院已經被閹黨勢力掌控。
左都御史崔呈秀、左副都御史李夔龍都是魏忠賢的人。
同時掌控了吏部同督察院的魏忠賢只要等到明年,就可以利用6年一次的“京察”將東林黨人徹底趕出朝堂。
由於魏忠賢掌控了東廠和錦衣衛,可以直接將人下到詔獄,所以刑部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內閣成員如今已經增補到了9人。
分別為韓爌、馮銓、熊廷弼、何宗彥、朱國祚、顧秉謙、朱延禧、魏廣微、孫承宗。
新遞補的五位閣臣分別是馮銓、顧秉謙、朱延禧、魏廣微、孫承宗。
其中朱延禧同孫承宗是東林黨人,而馮銓、顧秉謙、魏廣微三人則已經投靠了閹黨。
由於立場中立的何宗彥、朱國祚在政治上仍然偏向於東林黨,作為首輔的韓爌目前仍然掌握著內閣的話語權。
其實李獻忠沒有參加過朝會,不過本次被加封遼國公,又正好在京師,故而他也找不到不上朝的理由。
大明的朝會一般都是在殿外的,被稱作“御門聽政”。
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寅時(凌晨3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
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排好隊伍;到卯時(凌晨5點)左右鐘聲響起時,宮門開啟。
百官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
差不多卯正時分(6點),皇帝駕臨太和門聆聽百官的奏報。
這是春夏時節的早朝時間,秋冬時節由於天亮晚,會往後延半個時辰。
當然也不是阿貓阿狗都有資格向皇帝奏報的。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機會與皇上對話。
大臣向皇帝報告政務,皇帝則提出問題或者做出答覆。
說實話這一套流程下來,你沒有一個好身板根本就頂不住。
3點就要集合,最起碼要提前一個時辰起床。
要是在夏天還好,換成京師的冬天這個點開始出門挨凍,沒有一個好身板根本就扛不住,所以大臣請假缺席早朝也是很常見的。
當然了,那些小官肯定是老老實實的提前到場排隊,那些上了年紀的閣老重臣,一般都會稍微晚一點到場,但也肯定不能讓皇帝等他,通常至少會比皇帝早個二三刻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