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李獻忠心裡罵娘,不過他也知道在這裡同孫承宗多廢話,其實沒啥用。
畢竟這位孫閣老也只不過是朱由校的一個傳話筒。
如今遼東只有9萬人的編制,月餉1兩半,其實一年的餉銀也才162萬兩。
用這點銀子換遼東一個太平實在是太華便宜了。
更何況遼東還有銅礦、馬市回報朝廷,如今朱由校賴著今年的81萬兩不肯發,幾乎就相當於朝廷不花現銀在遼東了。
當然了大軍每年的糧草,軍備補充更換對朝廷也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但這些不是直接撥發銀兩,沒有這麼急切,除了糧草外其他都是可以控制進度的。
不過李獻忠肯定還是要表達自己的不滿,不然朱由校很可能會幹出更過分的事情。
李獻忠說道:“自從萬曆47年以後,遼東的餉銀可就從來沒有拖欠過,這才有瞭如今遼東的局面。”
“本公深知如今朝廷的難處,所以也一再縮減編制,壓縮開銷。”
“如今朝廷只發半餉,肯定會引起將士們的不滿,若是他們做出啥出格的事情再引起遼東的動盪,恐怕朝廷會得不償失。”
孫承宗知道李獻忠這是在威脅朝廷了。
朱由校此舉一方面是被迫無奈,確實如今朝廷的財政缺口實在太大了。
另外他也有給遼東製造點混亂的意思,就如同之前萬曆派太監高淮去遼東橫徵暴斂,就是為了給遼東李家添亂,不讓遼東變成鐵板一塊。
他只好陪著笑臉說道:“其實九邊各鎮,甚至是京師三大營的軍餉早就開始拖欠了。朝廷也正在想方設法增加收入,暫時也只能勞煩遼國公克服一下了!”
李獻忠說道:“本公會上書請求陛下恢復‘遼餉’,這樣下去遼東一定會亂的。”
也怪不得李獻忠生氣,魏忠賢和天啟取消“遼餉”,博得了一個愛民的名聲,卻要剋扣遼東的軍餉。
沒本事撈銀子,就老老實繼續把“遼餉”繼續收起來唄。
之後孫承宗又去了平虜縣同寬甸堡一帶。
李獻忠自然是不高興繼續作陪了,便由閻鳴泰同張文炳陪同這位欽差繼續巡視遼東了。
最後孫承宗巡視了一圈後從營口坐船返回了京師。
說實話,現在李獻忠並不缺銀子。
此前復社在崇明起事,光是賣軍火戰船,他就得了50萬兩的絲綢茶葉等物資。
最後鄭芝龍將這些貨物販賣到日本同澳門足足得銀140萬兩。
這80萬兩並不算啥。
他早就同閻鳴泰測算過,即使以遼東現有的財政收入,只要不出現嚴重的天災,他們養活十萬軍隊是沒有問題的。
更何況自己還有朝鮮、琉球、臺灣同兗州的收入以及最賺錢的日本走私收入。
只是自己一味的退讓,又是裁軍又是開放馬市似乎並沒有打消朱由校的疑慮。
反而讓他變本加厲的對著遼東下手。
從萬曆朝開始朝廷就一直想要遏制遼東了,可也沒有誰敢真正對遼東出手。
現在建州女真才剛被平定,朱由校就無所顧忌的向著自己下手了。
還是說他目前只是試探下自己的反應,如果很輕鬆就被他拿捏,接下來他還有進一步的行動?
看來這大明還是不夠亂,是自己對朱由校太客氣了,才讓他有時間來對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