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第23世孫,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的8世孫,黃金家族的嫡系後裔。
不過此刻他只是漠南蒙古名義上的共主,漠南的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諸部各自為政。
林丹汗只能支配遼河以及河套地區的察哈爾部,分為浩齊特、奈曼、克什克騰、烏珠穆沁、蘇尼特、敖漢、阿喇克卓特和主錫惕八個鄂托克。
原本以炒花為首的內喀爾喀五部盟已經聽從林丹汗的調遣了,可是宰賽的實力不斷膨脹,使得炒花對內喀爾喀逐漸失去了掌控。
所以即使沒有努爾哈赤的三千兩黃金他也是要對宰賽動手的。
根據情報宰賽最為倚重的那支鐵甲騎兵已經不在營地了。
雖說他目前仍有八千騎,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可此時林丹汗手握2萬聯軍,對付宰賽仍然有壓倒性的優勢。
察哈爾同炒花部的騎兵,鋪天蓋地般地向宰賽部襲來。
兩萬騎兵賓士在草原上,使得整個大地都在微微顫抖,放眼看去騎兵烏壓壓的一片根本就望不到盡頭。
馬蹄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大有一股“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氣勢。
面對這樣的進攻,宰賽部在氣勢上就已經弱了幾分。
很快兩萬察哈爾聯軍就兵分三路向宰賽的營地襲來。
其中正面是1萬察哈爾部的主力,左右兩翼分別是炒花部的五千騎和察哈爾部的另外五千騎。
此時宰賽部的騎兵已經在營前列陣了,儘管他們在人數上要少於敵人。不過他們並沒有慌亂,依舊靜靜地等待著敵人的到來。
在遠處觀戰的林丹汗尚未察覺出異樣,只是對宰賽騎兵的“不動如山”感到有些吃驚!
宰賽能夠如此淡定自然是有所倚仗的,這時隱藏在營地中的四十門佛郎機火炮已經準備就緒了。
湯若望幫助改進了佛郎機火炮的輪式炮車,使得其無論是利用馬匹拖行還是步兵推動都輕便了許多。
這批佛朗機火炮是韓公公專門設計的野戰炮,是一種鐵製後裝滑膛加農炮。
整炮由三部分組成:炮管、炮腹、子炮。
開炮時先將火藥彈丸填入子炮中,然後把子炮裝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門進行射擊。
每門佛朗機火炮都配備了3個子炮,所以這是一種速射炮,可以很短的時間內連續發射3發炮彈。
為了配合野戰的需要,韓公公重新設計了炮身的長度,使得其更方便運輸。
另外這批佛郎機火炮的重量僅有600斤,射程卻依然達到了750米左右。
由於開花彈的出現,使得這種速射炮,在實戰中也有了用武之地。
這是開原明軍第一次在野戰中使用火炮配合騎兵作戰,同時也是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開花彈。
所有人都很期待這次火炮射擊的效果,
毛文龍更是以參將的身份親自指揮了這次火炮的射擊。
隨著他的一聲令下,明軍的後跑手迅速的點燃了後跑的引信。
然後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40門佛郎機火炮同時向正面的察哈爾騎兵發出了怒吼!
發起衝鋒的察哈爾騎兵正揮舞著馬刀,高喊著口號衝向前方。
最前方的是兩千名身穿鐵甲的重甲騎兵,這也是林丹汗的王牌,他效仿“遼東鐵騎”將重灌騎兵集中使用。
這兩千人基本都穿著重型的布面甲,有一些人甚至還穿著扎甲。
他相信這支精銳的重灌騎兵肯定可以一舉沖垮宰賽部的騎兵。
不過隨著明軍的炮彈落入陣中,林丹汗的面部表情瞬間變得扭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