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李琿其實一直不願意介入大明同建州之間的戰爭。
薩爾滸之前,面對大明要求出兵的就一再拖延,妄想糊弄過去,在萬曆的嚴厲催促下才勉強出兵。
他甚至還主動派人聯絡努爾哈赤,說自己是被迫出兵的,只是做做樣子,並非是真的要和建州開戰。
之前朝鮮的宗主國大明出兵同日寇血戰了7年才保全了朝鮮,可以說對朝鮮有存國之恩。
無論是在朝鮮的朝堂還是民間,對於大明都是感恩戴德的。
所以李琿這種首鼠兩端的行為,在朝鮮國內同樣受到了極大的質疑。
本次建州直接入侵朝鮮,更是讓他的對外政策飽受質疑,對他的反對聲是一浪高過一浪。
建州攻入朝鮮後,李琿第一時間就派遣使者前往大明求援。
西京平壤失守後他又派出了第二波,目前已經接連派出了4波使者。
不過對於大明同建州的情況朝鮮國內也是知道一些的,從今年3月開始雙方就一直大戰不斷,大規模的衝突就爆發了三次。
儘管大明宣稱打敗了建州,可朝鮮同大明接壤的寬甸地區目前已經被建州給控制了。
他們很清楚大明直接出兵突破鴨綠江的可能性不大。
暫時還是隻能依靠朝鮮自己來抵擋建州。
目前朝鮮王京漢陽城內尚有1萬守軍,包括五千王城禁軍以及從附近的忠清道,江原道趕來的一些“勤王之師”。
作為朝鮮的王京,漢陽的城牆自然也是朝鮮國內最高的,足有5米多。
雖說可能還比不上遼東的一些衛城,但是相對西京平壤和開京4米多高的城牆防禦力還是要強上一些的。
可如今朝鮮君臣早已經被建州的鐵騎嚇破了膽,就算是把長城給他們恐怕也不敢守。
不然此前李琿也不會讓綾陽君李倧去開京領兵阻擋建虜了。
領議政樸承宗是李琿的親家,也是他在朝堂最大的支持者。
樸承宗說道:“堅固異常的北漢山城,不到半個時辰就被建虜給攻破了,王京恐怕也抵擋不了多久,還請王上趕緊同建州議和。”
之後一眾文武都隨聲附和。
李琿早就想同建州議和了,只是這個話不好由他開口,如今樸承宗給了臺階他自然是求之不得。
不過議和這種事情他作為朝鮮大王自然不可能出面,身份太低了又顯得對議和不重視。
最終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也只能落到領議政樸承宗頭上了,儘管這種事情必然要揹負罵名,但此刻他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很快樸承宗便率領朝鮮的議和使團便來到了城外的建州軍營。
建州開出的條件可以總結為六個字“割地、稱臣、納貢”。
首先將朝鮮北部的平安道、咸鏡道割讓給大金。
其次朝鮮斷絕同大明的藩屬國關係,改做大金的藩屬,每年向大金繳納白銀20萬兩,糧食30萬石粗布3000匹,戰馬1000匹,良弓500張,粗鹽3萬斤。
樸承宗一看這條件差點沒有背過氣。
原本李琿給他的底線是不稱臣,不割地,可以納貢。
樸承宗知道不割地肯定是談不下來的,於是說服李琿同意將鴨綠江及圖門江南岸的原本“十處女真”之地割讓給建州。
不過目前雙方最大的分歧是稱臣,要朝鮮斷絕同大明的藩屬關係,向大金稱臣這是絕對做不到的,就算是樸承宗同李琿想這麼幹,滿朝文武也不可能答應。
範文寀原本也沒有指望朝鮮稱臣,這種虛名根本就無所謂,他這麼做純屬是談判的手段。
最後他做出了讓步,朝鮮可以繼續保持同大明的藩屬關係,但是必須保證不再介入大金同大明之間的戰爭,保持中立。
雙方從此以兄弟之國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