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米堆冰川

米堆村不大,一座座用石頭和原木搭建的藏式民居,沿米堆河谷兩岸散落分佈,錯落有致。房屋大多是二層,上層一半是搭涼青稞,玉米的曬臺。房前有一方齊整的草坪,時值盛夏,草地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野花,在晨風中搖曳生姿。

這裡海拔只有二千多米、溫暖多雨,村子周圍除了肥沃的耕地就是茂密的森林。現在是村民上山挖蟲草的時節,幾乎見不到有人在家,整個村子顯得十分安靜。

九點半,馬小亮一行人沿著左側的山溝向冰川前行。溝裡的景色異常美麗,高大的樹木,青翠的藤蔓,成堆的瑪尼石,五彩經幡和風馬旗,在樹林中隨風飄揚,成片的作物分佈在山坡上,谷地間,雪山、冰川、田園、村莊絕妙地組合在一起,宛如一片世外桃源,

沿途不時有村民圍起的小牧場,牛羊悠閒地吃草,休憩,為這片寂靜的田野生活增添了幾分靈動之色。

走出溝底,前方是一片鬱鬱蔥蔥的針闊葉混交林地,多為冷杉,雲杉和高山松等高大樹木。森林之上,是白雪皚皚的冰川,頭裹銀帕,下著翠裙,色彩明麗。風姿醉人。

一小時左右,馬小亮走出森林,林外橫亙著三道亂石嶙峋的終磧壠,這些都是冰川運動留下的遺蹟。

“磧”在《辭海》中是指冰中的礫石泥沙的意思,當冰川從高處順著山谷向下流動,山谷兩側會有風化的岩石和泥沙跌落下來,形成冰川中間的一道由泥沙和石礫組成的“磧”壠,隨著海拔高度的降低和溫度的上升,冰川末端的冰在不斷融化。當冰川向下運動的速度與冰川融化的速度相等時,冰川的末端就停止在某一個位置上,同樣,它所攜帶的這些泥沙和岩石就會從冰川上“卸”下來,不斷累積增高,在前緣形成弧形壠崗。被稱為“終磧壠”。它也是古冰川停滯位置的一個重要標誌。

馬小亮一行人爬上第三個終磧壠時,一個冰磧湖出現在眼前,當地人稱它為“光謝錯”。它的前端是一道冰磧物堆積成的低壩、十數米高的樣子。後面,便是巨大的冰川體。

所謂冰磧湖,是冰川消融時,終磧物堵塞河道或冰川穀形成湖盆,然後積水而成。湖面上浮著大小不一的冰塊,截斷面在陽光下泛著幽藍的光。

沿湖岸左側,馬小亮小心地攀爬過低壩,終於踏上寒氣逼人,光潔如玉的冰舌之上。

冰川,可以形象地描繪為大量冰塊堆積形成的如河川般的地理景觀。在地理學上則定義為寒冷地區多年降雪積聚密實、經過變質作用後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狀並能自行運動的天然冰體。

冰川的美離不開雪峰,只有在雪峰的襯托下,冰川才顯得更加壯麗。米堆冰川發育於崗日嘎佈雪山北坡,雪峰東西向排列,像兩把圈椅擺在一起,每一把圈椅的椅背上都有一個陡峭的三角形尖峰,右邊圈椅上那個尖是海拔6585米的最高峰。圈椅的扶手和椅背上形成一道直立的雪槽,如刀砍斧劈般,圍成兩個巨大的粒雪盆,厚厚的積雪好像隨時可能從出口噴薄而下。

頻繁的雪崩是米堆冰川發育的主要補給方式。粒雪盆裡的積雪以巨大的冰瀑布形式跌落而下,在米堆河源頭冰盆地中合二為一,形成一個更為巨大的波浪形冰舌,落差高達800—1000米左右,比著名的黃果樹瀑布高出十餘倍,氣勢磅礴,景象壯麗。

兩條冰瀑之間,還有一座孤島一般的山丘,上面有一片生機勃勃的雲杉和冷杉林,墨綠的色彩在這片冰雪天地間更顯突出。

千萬年不化的冰雪,像一位出色的景觀建造大師,具有豐富而強大的活力。把山峰切割出尖銳的稜角,把峽谷挖掘的又寬又平,在冰川兩翼與山體接觸的部分,發育出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冰杯、冰井、冰裂縫,冰洞等,有些冰洞的洞壁上顯露著一層層冰川年輪肌理,就像是一大塊藍色冰淇淋。寒氣從洞中襲來,彷彿凝結成霧。純白的冰面上,隱隱泛著藍色的光芒,比任何童話故事中的冰雪世界還要神奇。

在這赤日炎炎的盛夏,如此清涼,令人神清氣爽!趙翠在這裡流連忘返,畢竟如今正值七月,居然和這樣廣闊的冰川在一起,真是非常難得,馬小亮拍了不少照片,趙翠則開始狂發朋友圈微博頭條,不過最好笑的是在冰川前面,趙翠居然穿的是短袖!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