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我不是職業陰陽師> 七十九蚩尤傳說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七十九蚩尤傳說 (2 / 2)

可見,在古文獻中並沒有發現蚩尤與三苗、苗民的關係的直接記載,恰恰相反,《尚書·呂刑》中明確說明了“苗民”這個群體已經被滅絕了:“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意思是說皇帝憐憫被殺戮民眾之無辜,對施暴政的人報以威罰,滅絕行虐的苗民,使他們沒有後代留在世間。《尚書·呂刑》在另一處重複了這一觀點:“上帝不蠲,降咎於苗。苗民無辭於罰,乃絕厥世。”這是說上帝不能赦免他們,降災禍於苗民,苗民沒有理由解除懲罰,因而他們的後代沒有一個留在世上。當然,《尚書·呂刑》的這一條文只是周穆王的話,不是歷史之實錄。這裡只是想說明,周穆王並不認為苗民還存在於世間,也就是說,他並不認為被滅絕的“苗民”與西周當時的任何族群有什麼關係,“苗民”是一個西周時候就已經不存在了的人群。

蚩尤活躍於歷史舞臺之時,即“神農氏世衰”的“炎帝”之時。當時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武力互相爭鬥,不再服從由於發明耒耜的功績而自然形成的部落聯盟首領炎帝神農氏的約束。“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蚩尤最為暴”此所言“諸侯”,並非周秦社會制度下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貴族,而是指原始社會末期的各部落酋長。蚩尤是其中之一。

由於原始社會階段,沒有文字記載,所以自春秋戰國以來以致如今,中國的歷史典籍,都只是根據歷史傳說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的黃帝時期。在我國曆來的官方正統史中,一直把黃帝,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始君。

在原始社會末期,在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一帶,遠古的時候就生活著很多原始人類;他們經過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透過艱苦的勞動,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叫做“九黎”,以蚩尤為首領。《國語·夢語》注中說:“九黎,蚩尤之徒也”。《書呂刑釋文》、《呂氏春秋·蕩兵》、《戰國策·秦》高誘注,都說蚩尤是九黎之君。

他們藉助優越的地理條件,不斷地辛勤開拓,使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一躍而成為雄踞東方的強大部落,並且最早進入中原。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同志寫道:傳說中的中國遠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統被稱為‘蠻族’。其中九黎族最早進入中部地區。

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在九黎部落進入中原之後,炎帝族也自西方牧進入中部地區,與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的衝突。

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至涿鹿。炎帝族聯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展開了原始社會末期規模空前的部落大戰——涿鹿大戰。在戰爭初期,黃帝由於兵力不足,又對地形氣候不瞭解和不習慣,因而“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後來黃帝族創制了指南車以識別方向;並大大增添實力,才轉敗為勝。最後雙方決戰於涿鹿,九黎被打敗,其首領蚩尤也被擒殺。

九黎戰敗以後,其勢大衰,但他們還據有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廣闊地區。到堯、舜、禹時期,他們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這就是史書上說的“三苗”,又稱為“有苗”或“苗民”,三苗這種部落群體的發展,最後形成了部落酋長國。

范文瀾寫道:“苗族被禹戰敗後,退出黃河流域,據戰國時人(吳起)說,三苗國的地點大致在長江流域內一塊狹窄的地方,這種說法是否可信無從考證,因為戰國時代離三苗時代已經過去近2000年,而且吳起之前,大多把三苗作為中原地區的部落。從古籍(尚書)的記載來看,三苗作為一個民族或者國家在堯舜禹時期遭到了徹底的毀滅,其遺部被遷往西北。

三苗與後來荊蠻是否有關係,已經無從考證,它們的地點並不對應,雖然都在長江流域,但荊蠻的地點大致在長江上游的漢水流域,而三苗的地點,無嚴格考證,如果根據吳起的話,大致在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兩省交界的洞庭湖和鄱陽湖之間的狹窄區域,在時間上更不對應,相隔了一千多年。

三苗與後來的苗族,更不存在對應關係,“苗族”這個稱呼是宋代才有的,與三苗時代隔了三千多年,而且苗並非苗族的自稱,是宋人對南方少數民族的共同通稱。

從考古來看,如果三苗確實存在,應該與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有關,但這兩種文化都具有強烈的藏緬民族特色,以虎為圖騰,而從苗族文化無法找到與之有明確對應關係的證明。

可見三苗、荊蠻、苗族,並不存在任何對應關係,它們是不同時代三個不同族群。

但是九黎和三苗還是有一定關係,《周書·呂刑》的“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國語·鄭注》的“有苗復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後也”,等記載,就已經顯出“九黎”和“三苗”的親緣關係。《禮記·衣疏·引甫刑·鄭注》說,“有苗、九黎之後……居於西裔者三苗”等語,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後裔。宋代以後,一些人將苗族和三苗聯絡起來,例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苗者,三苗之裔”;“考紅苗蟠據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遺種也”但是這些書大都是一些遊記、縣誌之類,不具權威。

《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這就是說,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後裔是姜姓的別支。

據史料記載,姜姓就是西北一帶原來的姜族,後來稱為羌,以後逐漸南遷和西遷。所以,北至今天的青海,西至今天的西藏,南至今天的四川、貴州、雲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

羌族西遷到西藏的人自稱為“烏斯藏”,烏斯就是烏氏,藏就是羌,烏斯藏就是烏氏羌的統稱。他們又稱為“西藏”,實際上西藏就是西羌。這就可以證明,今天的藏族,也是羌族和烏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苗族。

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表族融合叫青羌,一部分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青族融合後叫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遷到貴州、雲南。如今貴州西部的羌族,他們的公開族號為羌,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雲南的羌族,其來源與貴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開的族號為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由此可見,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後裔,作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當是羌族的先祖。

在蚩尤死後,黃帝及其後代帝王都把蚩尤奉為“兵主”,視為“戰神”來崇敬和緬懷。《路史·後紀四·蚩尤傳》說“後世聖人著其‘像於尊彝,以為貪戎’。”‘羅萍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龍魚河圖》說:“靈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

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由此可見,蚩尤在九黎部落聯盟戰略被擒殺而死以後,黃帝及其族人們就將蚩尤的形象用來威嚇天下八方,從而將蚩尤變成了自己的保護神,並對蚩尤加以崇敬和緬懷。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