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贊王子一臉的憔悴,聞言道:“好.既然您如此說,那就閉關堅守。”
李隆基大喜,心中總算安定了下來。
他現在最害怕的是宣贊王子魯莽行事,因為這支吐蕃的部隊,已經是他最後的倚靠,一旦再次失去,他將陷入絕境。
透過前幾次的戰鬥以及這次牛僧孺帶出的軍隊打仗的效果,他是真正的感覺到唐朝的兵威,的確是不可阻擋,其實從一開始,就應該著手進攻的。
這一系列進攻的失利,也使李隆基真正的認識到唐朝和安祿山的厲害。
李隆基此次大敗,自然悲痛,可是最使他痛心疾首的,是潼關守將哥舒瀚的投降。
當得知次項訊息的時候,他甚至一點也不怪這位憨直的大將,他是深深的恨上了高仙芝,知道他是一個老滑頭。
正是因為此人的私心,才使得大好的形勢白白的lang費,反而將好好的潼關讓給了安祿山,十萬精兵的損失,等於是葬送了半個朝廷。
就安祿山叛亂之時的唐朝而言,能夠稱得上可用精兵的,就只有二十萬人,但是潼關就佔了一半,可是哥舒瀚居然投降。
這雖然大出李隆基的意外,可是他也知道,被史思明重重圍困的哥舒瀚,除了投降之外,似乎也並沒有多大的活路。
他當然想過傾劍門關之兵千力馳援。
可是想歸想,真當他徵求將士意見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願意附和。
甚至他最喜歡的兒子李琳,也死活都不願意帶兵去救潼關。
他最終也只得打消了這個念頭。
他也明白巴蜀這十萬將士就是他現在的命根子,誰也不敢拿出去賭博。
而且即使派出去了,恐怕和高仙芝採取的做法,沒有什麼兩樣,也不過是藉故拖延,故意不救而已。
孫孝哲的騎兵,已經把李家的部隊給打怕了,更何況誰都知道在潼關還有安祿山派去的蔡希德、田承嗣這些大將。
以巴蜀這十萬裝備不整的軍隊去迎戰史思明的精兵,雖然名義上是內外夾擊,可是有沒有命打到潼關之下,都是一個未知之數。
自潼關失守之後,李隆基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這支吐蕃大軍的身上。
畢竟,十萬大軍,而且是騎兵,足可以縱橫中原。
但是他想不到的,又是唐朝。
又是這小子擊敗了幾乎無敵的宣贊王子,把自己逼迫到這樣的地步。
到了現在,李隆基真的有點英雄氣短,他知道,已經沒有任何的退路,只有死守劍閣,否則的話,就只有逃到李亨的靈武去。
到時候,自己這個喪家之犬的皇帝,恐怕再也無力阻止李亨這逆子稱帝。
以安祿山和自己的大仇,肯定會不要命的來殺自己。
然則如是,他一個大國的皇帝,過那種漂泊無依,lang跡天涯的日子,是他不可能忍受的。
他想都不敢想這一天。
……
三日之後,大霧漫天。
巴蜀崇山峻嶺,棧道蜿蜒在連綿的群山之中,地勢奇特,像這樣的大霧,乃是司空見慣。
李隆基的大軍正在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