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前進!”
唐朝嘩啦的一聲抽出玄鐵劍,砍斷路邊的一棵數人合抱的松柏,氣勢驚人。
他的聲音其實並不多,可是乃是用極強的暗勁爆發而出,全軍皆聞,頓時停止行軍。
……
牛僧孺的眼睛都圓了。
他帶領十萬大軍,和宣贊王子的十萬騎兵遠出劍門關,來到這遙遠的西嶺,為的就是要伏擊成功。
為了這次伏擊能絕對的保密,牛僧孺可是花了大力氣的。
提前三日,他就已經帶領大軍前往西嶺,一路之上軍紀嚴明,連斥候隊都不派出,甚至連李隆基的使者都禁止和他聯絡,真正的做到秘密行軍。
士兵吃的都是乾糧,而且經過的地方都是荒無人煙的峭壁,一旦發現有人家,立即全部充軍,不同意從軍的全部處決。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不能讓唐朝的斥候和偵察部隊查知他的埋伏。
長途奔襲一百五十里的埋伏,加上殘酷的保密措施,卻居然給他成功。
他曾經是唐朝的部下,自然對唐朝的一切瞭如指掌,尤其是對唐朝的信鴿傳書非常的忌憚,但凡所過之地,只要有鴿子,肯定被他射下。
他明白,這樣一來之後,即使唐朝的哨探能發現自己的部隊,可是急切之間也不能將訊息傳遞出去。
只要做到這一點就足夠了。
牛僧孺自然不是蠢人,他當然也曾經想過投靠唐朝。可是陰差陽錯之下,他居然來到了李隆基的身邊,而李隆基對於他這樣的危難之時候前來相助的人有感激不已,給了他相當於宰相的權力,將韋堅這樣的人也排擠在一邊。
如此深恩厚待,自然激發了他的野心,他想幫助李隆基平定天下,以博取絕世的功名。
在他的眼裡,唐朝雖然厲害,但終究是亂臣賊子。
李隆基上次大敗於唐朝之手,已經不足十萬兵力,好在牛僧孺帶了數萬人馬來投靠他。
牛僧孺當時帶的人馬雖然不多,可是騎兵就有二萬之眾,算是給即將渴死的李隆基帶來杯水。
再加上李隆基卑辭邀請吐蕃軍隊,終於請動了吐蕃的宣贊王子的大軍。
這才能擊敗狼正軒在南詔的精兵。
當年吐蕃內亂的時候,李隆基曾經支援過當今吐蕃贊普。也正是李隆基當時的支援,才使當今吐蕃哈密路贊普登上大位,控制青藏高原。
正是有這一層關係,哈密路贊普才先後派出駙馬卜固懷恩和自己的世子宣贊王子帶兵前來替李隆基助陣。
只是卜固懷恩敗於唐朝之手,哈密路贊普覺得有辱國威,這才再次派出十萬騎兵,由宣贊率領,即使不能幫助李隆基擊潰安祿山,也要首先保證李隆基的安全。
也算是報答李隆基當初的恩情。
此次伏擊,宣贊王子的騎兵自是遲出很久。畢竟騎兵的速度快得多。
兩大將領埋伏好之後,在西嶺絕頂一路看著唐朝帶領大軍進了自己的包圍圈,心中都是高興萬分。
這一次,他們一定要擊敗唐朝,好好的給這個新唐的年輕皇帝上一課!
牛僧孺是要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比唐朝更強。他知道在武功上,自己永遠不可能超越唐朝,可是在謀略上,他自信以自己的能耐,肯定在唐朝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