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太子的眼睛紅了,不要命的撲了上來,手中厚背刀擊向唐朝。
唐朝冷冷一笑,他等的,就是他的進攻,身子鬼魅般的一閃,已經轉到伏虎的背後,運劍刺出,有一種秋風的意境。
這是唐朝新近獨創的一招,名字叫“秋風烈”。
本來玄鐵重劍沉重無比,需要剛猛的內力來運使,但是唐朝此劍,卻是反其道而行之,以重馭輕,以拙運巧,反撲歸真,達到一種舉重若輕的效果。
換了是其他人,根本不能將一柄沉重的玄鐵劍使出這種意境,但是唐朝能。經過了這些年的戰爭之後,他的武功凸升到一種使人恐怖的高度,直追當年的西楚霸王項羽。
在血與火的考驗之中,一個人的武功自然都會升華。
處在戰爭之中的人,自然而然的身上都一種沉重的壓力。
沒有被這種沉重的壓力壓垮的人,都可算是高手,即使武功比不上你,但殺人的技巧,那種可以生存的特質,卻是任何沒有經歷過戰火洗禮的人所能想象的。
以前上的上百次戰鬥,唐朝雖然並非是每一次都是身先士卒,但是畢竟確實經歷過許多血戰,居然都奇蹟般的贏了下來,這使他的武功達到一種驚人的高度。
他似乎隱隱看到一種希望,達到傳說中的境界——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他當然知道,只要達到了這種傳說中的境界,他就可以掌握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即使再大的危險,都永遠不能降臨到他的身上。
故老相傳,並非是只有武功高的人才可以達到這種傳說中的境界,先秦時代的孔子,據說在他五十多歲的時候,就達到了這種恐怖的境界。當時戰國爭雄,到處烽煙,殺人橫行之徒遍地,他帶領手下的弟子周遊列國,雖然遇到不少的危險,但是他全部都能一一的躲開,老死於山東曲阜,不能不說他已經將至誠之道領悟,,而且能夠運用。
五十而知天命的說法,最初開始自孔子,就是因為他掌握了這種冥冥中的大道,他才能在那個充滿禍亂的時代平安的過完一生。
自從在長安軍中接到李格桑的邀請開始,唐朝心中就隱隱的感覺到不安。
這種感覺,和他當初遭遇郭子儀埋伏的時候的感覺甚為相似,而且濃烈得多。
他當然不能僅僅就從這點虛無縹緲的感覺,就懷疑到李格桑會對他不利。使他產生最大疑心的就是——鐵凝居然暗中和安祿山在洛陽會面。
如果他不是得到李白這個最重要的訊息,那麼今日的唐朝,很可能不明不白的就死在這劍門關。
他當然想不到李格桑會對付他,畢竟,自己是他的股肱之臣,即使打下了中原,做了中原的皇帝,也還是他的榮耀。
唐朝這個人,是極少懷疑自己人的,就好象他和舍瓦、李白的關係,從來都是坦誠相待。但是面對李格桑當時反常的表現,他有理由相信,李格桑想要對付自己了。
畢竟,自己搶先佔領了長安,使李格桑的霸業受阻,這一點是輕易就可以想到的。
……
喀嚓!
伏虎太子在千鈞一髮之際躲開了唐朝的秋風烈。
真的不錯!
唐朝在心中讚了一聲,我這招如此的出其不意,而我的輕功又遠在他之上,想不到他居然避得開,顯然在這數年之中,這人苦練武功,已經不是當年的阿蒙。
但唐朝自然不會給他機會,玄鐵劍橫掃。
這一招任何人都能使,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出,伏虎太子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他只好坐馬沉腰,揮刀硬格。
有些時候,武功可以以巧破敵,但是有些時候,武功也可以以力破敵。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你要使敵人處於極端的被動。
方當唐朝學劍之初,李白就告訴他,學劍的真諦並不是力氣大,也並不是招數精,而是要將自己最正確的招數用在最正確的地方。
兩個人的戰鬥也需要謀略,而且有無窮的變化。
而要立於不敗之地,則你的變化永遠要在對手之前。
伏虎面對唐朝暴風一擊,能夠躲開,本已經是僥倖,這一次已經避無可避。
喀嚓!
沉重的厚背刀被玄鐵劍生生擊斷,劍鋒一展,就停在伏虎太子的頸項上。
就在這一剎那間,唐朝單腿反彈,已經接連的踢飛了狼正軒射過來的七隻箭,而且隔空點了李格桑大腿上三處大穴,止住鮮血狂流,同時手上不停,封住了這位南詔國王上身十三處大穴。
專信當即將長刀架在李格桑的脖子上,命令僅剩的十名從者結成圓形防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