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郭子儀的預測,驪山背後,辛白江、班林和藍鯨各自帶領一隻軍隊伏擊李隆基,而唐朝帶領用以誘敵的軍隊在後面的三面埋伏衝出的時候,在隆多的帶領下,回身纏住了李隆基。
李隆基四面受敵,羽林軍久疏戰陣,新收的敗兵俱無戰心,在極短的時間裡,被唐朝軍隊衝得七零八落,節節敗退,數萬大軍潰敗。
楊國忠提著一柄寶劍跟在李隆基的身後,帶領一眾府兵抵擋住唐朝軍隊的攻勢,幸好有鐵慕容在軍中,這才保得舍瓦和李白等一時衝突不入。
但四周的軍士漸漸走散,李隆基後顧身後四周,只有三千羽林軍跟隨,長叫一聲,反向從後面追來加入戰團的唐朝殺去!
此時的李隆基,已經急紅了眼,憤怒、痛苦、復仇諸般情緒縈繞在他胸中,使他孤身犯險,要將唐朝立即斬殺!
他想不到,想不到唐朝如此的狡猾,竟然在驪山他熟悉無比的地方佈置下埋伏,導致自己機關算盡才激怒唐朝決戰的目的失效。
怎麼可能?他在驪山設伏我的斥候怎麼探聽不到?
而且,我等於殺了唐朝最心愛的兩個女人,一個芹兒,一個玉真,這小子怎麼可能不動用全部的兵力和我決戰?
在這樣殘酷的事情面前,唐朝居然如此的沉得住氣,看來,我一直小看了他,也許,安祿山不算什麼,但是這小子才是我真正的敵人!
處於戰陣之中的李隆基,心中想的就是這些。
僅僅是唐朝的玄鐵重劍,他已經要用全力抵擋,更不用說李白和舍瓦的武功,都和唐朝在伯仲之間,三大絕頂高手聯手,後面四密密麻麻猶如蜂巢的唐朝軍隊。
李隆基殺退了一層,又是一層,早已經血染衣甲。
要不是他座下的飛盧寶馬神駿無比,手中的倚天劍鋒利無雙,渾身的寶甲護身,他早已經被殺死多時。
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李隆基才感覺到人多的好處。
他自己的武功再高,可是沒有用,軍隊之中講的就是群戰之法,而且,使他感覺到恐怖的還有,唐朝的軍隊,戰鬥之時,居然將陣法的奧妙運用在其中。
比如現在,這些士兵知道他兵器犀利,都用的是矛陣對付他,此起彼落,此上彼下,不給他近身纏鬥的機會,損失大為減少。
郭子儀帶領高力士等三人馳馬上一座小山丘,向唐朝軍隊核心裡看去,臉色大變:“不好!皇上被包圍了!快,隨我去救駕!”
一路之上,郭子儀已經招納了兩三千的敗兵,此時情況緊急,拍馬舞槍,當先開路,向唐朝軍隊的垓心之中衝了進去!
……
戰鬥的時間不長,僅僅半個時辰,但是李隆基手下的軍隊已經死傷上萬,加上臨陣脫逃的,李隆基的軍隊,還在負諭頑抗的,不足一萬之數。
唐朝的數萬大軍漸漸收攏陣形,要將李隆基一舉殲滅在驪山!
李隆基渾身浴血,親手殺了近百人,全身受傷十餘處,但無奈的是被唐朝、李白和舍瓦三人圍困在核心,想要和楊國忠會合都變得非常的艱難。
李隆基再次的後悔。
他知道自己不該急怒攻心,在不利的戰局之下還以身犯險刺殺唐朝,現在唐朝沒殺成,自己則幾乎已經陷入絕境之中。
沉重的壓力!
不管是李白的“金針十八刺”還是舍瓦的風雷刀法,都使他應付為難,而唐朝的玄鐵重劍,則是他最忌憚的。
他心中清楚,過不了多少個回合,自己一定會死在唐朝的長劍之下。
不過越是這樣,越是激發了這唐朝皇帝的潛能,倚天劍使得轟轟發發,虛實變化,叫三大絕頂高手急切之間也不能取了他的性命。
唐朝暗暗佩服!
這老傢伙,在經過三十餘年酒色的侵蝕之下,居然還能保持這麼強的武功,若是在他年輕的時候,怕不真的難敵?
唐朝當然不知道,李隆基天賦異稟不說,武功更是得到開國時候尉遲恭、秦瓊這些高人的指點,更在發動奪門之變殺韋后的過程中,經受住血與火的考驗,之後斬殺武三思、上官婉兒,更殺了太平公主,得到武則天武功的傳承,博學眾家,將唐手領悟到了極致。
客觀上說,李隆基的武功肯定在唐朝之上,尤其是對唐手的理解;唐朝的武功,大部分來自《括蒼山武經》。
但是真正的動手,兩人的勝負只在毫釐之間。李隆基雖厲害,但畢竟年紀老邁,體力比不上唐朝;唐朝經驗自不如李隆基,可是年輕力盛,內力更是強於李隆基,以力破巧,尚可稍占上風。
武功到了化境層次的高手,偷襲暗算往往起不了作用,最後比的就是體力的悠長。只要唐朝能夠支援到一千招以上,李隆基必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