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立即帶領專信和曲阜縣令出,趕往西原,這個時候,山東府尹公孫禮正兼程趕往曲阜。
西原是著名的石灰產地。唐朝時人雖然不太會用石灰,但用於建築和造紙卻已經成為習慣。
隨行的還有唐朝要求的三百名軍兵,要求各自拿著鐵鏟、鐵鍬、鋤頭、籮筐扁擔水桶等搬運器具,當然還有不少的糧食,至於睡覺用的帳篷等物,唐朝也要求縣令備齊。
欽差大人既然不有什麼用途,那麼這些人也只好胡亂猜測,鋤頭籮筐的這倒好猜,大人肯定是要挖掘什麼東西,但見把帳篷廚師這些都請好,卻是十分疑惑的一件事情,欽差大人要在這裡長住?
反正是猜疑多端,卻都不知道欽差大人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物。
縣令雖然事事照辦,但心中不免冷笑,這小子已經只有十三日的命好活了,還在搞這些不要緊的事情,看來是在找這些人修築自己的墳墓了,也不理他,假裝對他必恭必敬,,還是把他伺候好點,別他臨死之前想不開,先殺幾個人來墊背,到時候可冤枉了自己這大好青春,,老子家裡還有一個嬌**的正妻和五房姨太太,別讓他們守寡了。
車馬日夜不停,只一日的時間,到達了西原。
一到達的時候,唐朝就命令所有軍兵立即開始工作,工作的目的只有一個,兩個人一組,挖生石灰,裝在籮筐裡交到唐朝臨時設的指揮所前面交割,先到的,質量好的,有獎,而且一出手就是一兩銀子。
這一兩銀子雖不甚多,但卻是這些士兵一個月的俸祿,看這樣子短短几天就能得到。
可要是沒有完成任務,後果卻相當可怕,那就是砍頭。
欽差大人傳話下來,砍頭就會砍頭,在這裡,他就是皇上,或者代表皇上,他的話就是聖旨,一看他身後舍瓦那幾個人凶神惡煞一般的眼光,這些士兵就知道,朝廷有足夠的力量來執行他的決定,所以沒有人敢偷懶,反而是加意的勤奮,因為有銀子可得。
唐朝親自看了幾個軍兵挖生石灰的度,見西原果然石灰產量豐富,心中落下一塊大石,向曲阜縣令呵呵一笑:“這裡風景絕好,你派人給本欽差蓋一處臨時的房子,本欽差就在這裡住下了,孔縣尉的家裡,恐怕要等要求到雨之後再回去羅!”
,縣令怒罵,你回去個鳥,看你這樣子,就是在裝腔作勢,別到時候開溜就好,但面子上卻裝得十分客氣:“好的,大人,小人這就立即去辦,務必要讓欽差大人滿意。”
當下告辭而去,唐朝則和悟清真人談些閒話,些道教中的掌故,卻也頗不寂寞。
舍瓦對這些應酬之事甚為厭煩,自找了一快清淨的地方修煉上乘武功,也沒有人敢去打擾他。
當然,就連專信,也沒有問唐朝這樣做有什麼目的,不過,在南詔屢建大功的唐朝,他自是相信他的能力,因此並不過問,至於舍瓦和專氏其餘四虎,自不是多事之徒,也都不問,整個西原,都透露著一種神秘的氣息。
話這些軍兵輪流休息,日夜不停挖掘生石灰,到第二日唐朝去檢查的時候,已經堆積成高高的一坐小山,他甚為滿意。
就在這個時候,忽報山東府尹公孫禮前來求見。
唐朝喝令傳見,就在新設立的指揮帳裡接見了他。
他早就在等著這個山東的大人物,要是沒有他的支援,自己是很難完成皇上的任務的。
公孫禮五十左右年紀,鬍鬚很黑,一見帳就跪下道:“欽差大人,請恕小人來遲一步,請大人降罪?”
其實,他是一接到朝廷的通知就兼程趕往曲阜,然後再一路趕到這裡,馬不停蹄,已經十分的疲憊,但他深通作官的訣竅,絕不敢在上司面前居功,反而要上司降罪。
唐朝冷冷一笑:“公孫大人旅途勞頓,看來也是盡力了,何必行此大禮,起來!”
公孫禮就趕緊將準備好的五萬兩銀票送進唐朝的手裡:“這點小意思,是小人的一點心意,欽差大人收下!”
唐朝一見鈔票的顏色,是硃紅的顏色,頓時喜上眉梢,,我還以為這次當個欽差大人,就收先前那二萬兩銀子,想不到這公孫禮倒是真夠意思,竟然一出手就是五萬兩,夠了夠了!
但卻不知道公孫禮的想法。公孫禮久在朝廷作官,一探聽到皇上派唐朝做這件事,就知道皇上已起了殺唐朝之心,只是礙著他是**門侍郎的面子,這才派他做這樣一件體面的事情,同時又是十九做不成的,那肯定是死路一條。
只要是稍微懂作官的,一下子就會明白皇上的意圖,公孫禮這樣的一方大官,豈有不明白之禮。他知道,唐朝現在的處境,其實並沒有外表上的欽差大人那樣的風光,其實是危機四伏,他是個死人也差不多,但是,惟有這樣的人,他知道自己惹不得,一惹的話,就是掉腦袋的事情,他現在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做的呢?
所以他一來的時候就送了重禮,而且表現得十分的謙卑。
唐朝很欣喜的將他拉了起來,了許多閒話。公孫禮深於官道,話的時候並不直接的捧唐朝,但句句話卻是韻味十足,就是一個暗中的捧,這幾句上乘馬屁一拍,唐朝心中歡喜,就留他在帳中飲酒,公孫禮欣然同意。
閒話間,唐朝忽然嚴肅起來:“公孫大人,你就是不來,本人也會派人來找,現在來了正好,聽山東軍器庫中藏有不少的火炮,有這回事?”
公孫禮哪敢隱瞞:“回欽差大人,這是當不得真的玩意,只是將火藥放在炮膛裡,然後再在炮膛裡放上一些石塊鉛鐵等物,等火藥引線引爆出,高大笨重,看起來威力不小,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的用途,因為戰陣之中雙方衝突極快,這種炮火根本用不上,每年用的時候都是在元宵的時候作為禮炮使用,倒也威風,聲音巨大,火花鮮**,欽差大人問的可是這種炮火?”
唐朝大喜:“對對對,就是這種,庫房裡有多少?”
“不多,只有七十門,這也是以前皇上覺得這種東西威力不小,命各省府尹搞的實驗留下的,不過都沒有成功,皇上也就放棄了使用火器的想法。”
“足夠了,足夠了!”唐朝大笑起來,心中充滿了得意,不自覺的手舞腳蹈起來。
公孫禮甚為不解,不知道唐朝何以高興成這樣,卻不便於深問,只道:“那欽差大人何時要用?”
唐朝終於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道:“我本來還以為公孫大人就算有,也不過是幾門,想不到竟有七十門之多,不知當時為什麼生產這麼多?”
公孫禮雖然納悶他這樣問,但還是恭敬的回答道:“回欽差大人,皇上當時要各方府尹辦這件事情,信心甚是足,屬下以為,既然皇上有這樣的信心,我們做臣下的,自然該大力以赴,不辱皇命!”
“哎,很好,真的是太好了,你這就親自回去,將那七十門炮火運到這裡,務必在十日之內到達,一旦有功,本欽差不會忘了你好處的,記住,多帶火藥!”唐朝拍著他的肩膀,殷勤的道。
公孫禮雖覺得這位年輕的欽差有些高興得過了頭,但見他的神色,不像是等著皇上殺頭的模樣,倒也十分的奇怪,他拿這些沒用的炮火幹什麼,最多不過就是做做太平盛世的花架子,又有什麼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