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的決策是有理由的。
既然他們已經請求了這支騎兵部隊幫忙,那麼接下來的戰鬥不管輸贏如何,強盜們定然會把賬算在他們這些村民頭上。
有些時候,一些事情一旦做出了決策,就不可以再回收了。
要是平時,或許村長以及眾村民還可能會繼續向強盜們妥協,畢竟他們沒有力量,心裡再不甘,也得接受被欺凌的結果。
但現在村裡究竟有一群當兵的,有一群擁有力量的武人,那麼村民們不甘心欺凌是自然的。
可是一旦決定了反抗,那麼就只能反抗到底了。
畢竟這些強盜要是秋後算賬,村民們可是吃不消的,唯有這一仗打勝了,把強盜們打疼了,把強盜打怕了,不敢再來了,才能讓村子存續下來。
而且現在村民們包括村長,對這一戰還是有信心的。
畢竟騎兵打步兵總是佔優勢的。
至於為什麼呢?
道理也很簡單,首先是騎兵機動性很好,也就是跑得快。
跑得快總是有優勢的,打贏了對面跑不掉,打輸了自己也能跑,怎麼著都不會太吃虧。
再加上騎兵是騎著高頭大馬去砍人的,也就是以高打低。所謂站得高看得遠,在高處砍人也輕鬆不少,也更容易判斷戰場形式。
而且騎兵速度快,攻擊時可以藉著衝鋒的力道發動斬擊,這在速度加持下揮出的一刀可不容易阻擋,要是沒能避開,那敵人可難逃屍首分離的下場。
更重要的是騎兵是騎在馬上的,以一般步兵的身高,他們往往也就能砍到騎兵的腿或者戰馬身上,不能對騎兵造成直接的生命威脅。所以就算在護具水平相當情況下,步兵想要換掉一名騎兵,可能得付出數人的代價,有時候還可能騎兵在步兵方陣中砍殺一番,見勢不妙成功的全身而退了,而惱怒的步兵看著一騎絕塵的騎兵只能在原地跺腳。
然而人是一種會思考的生物,既然遇到問題,那就要去解決問題。
因此絆馬索、防馬釘樁等專門針對騎兵的道具就出現了。同時步兵們也有對付騎兵的武器,那就是長槍、長矛、鉤鐮等長杆兵器。
用長杆兵器自然就可以直接攻擊馬背上的騎兵,若是組成了“刺蝟”陣,也就是長槍方陣,甚至可以讓貿然衝鋒的輕甲騎兵有來無回。
當然這些都是被動防禦的手段,騎兵也不會因為這些武器的出現直接沒落,但至少讓步兵在遇到騎兵時不至於毫無反抗之力,不過就算有了那麼多應對騎兵的手段,但戰場的主動權還是一直在騎兵手中。
然而不管騎兵多麼多麼的強勢,步兵有多麼多麼的弱小,這也只是建立在一個能夠讓騎兵完美髮揮的場景而已。
騎兵其實是一個限制頗多的兵種,其中最大的限制條件,就是——地形。
“拔劍!上馬!”
在騎兵隊長的號令下,眾騎兵紛紛上馬,向著已經攻入村中的強盜們衝去。
而騎兵隊長本人也一馬當先,衝在隊伍最前方,和幾名騎兵一起迎戰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