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逐漸遠去的曹彰,夏侯尚的心裡現在也不知道自己應該是什麼滋味。
他明明應該很高興的,曹丕沒有怪罪他和曹彰暗通曲款,也沒有責怪他對自己沒有忠心耿耿。
但是看著那個陽光照在身上,顯得那麼壯麗卻又是那麼孤單的傢伙。
夏侯尚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明明就應該是開心的,是高興的!
但是為什麼,自己就是一點也開心不起來!
夏侯尚再次拿起手中的那封信帛,那封寫著他任命的信帛,魏王曹丕追錄夏侯尚之前功勳,以為徵南將軍,領荊州刺史,同時假節,都督南方諸軍事,調任徐晃為帳下將,攻克上庸!
捧著這份兒任命,夏侯尚心中難掩自己的激動,曹真乃是曹丕心腹愛將,所以這才領了徵西將軍之位,都督雍涼軍事,而自己,卻也走到了和曹真一樣的地位,徵南將軍,假節,領景州刺史!
深吸一口氣,將自己的心情平復下來,然後舉目四望,看準他的方向,朝著荊州的方向,快速的飛奔而去!
夏侯尚不知道自己如果是景州刺史,徵南將軍的話,那麼那位曹氏的叔父曹仁曹子孝將軍會如何,不過他相信自家的魏王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派的。
而與此同時,曹彰依舊在趕往下一個目的地,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他的那位大哥,無論是雄心大略,還是隱忍,亦或是那一顆永遠不會屈服的心都不會比他的父王差上分毫。
甚至,就連那一顆疑心都和他的父王一模一樣,曹丕誰都不信,若非是曹彰的身份特殊,性格特殊,或許曹丕連曹彰都不會相信,曹彰曾經是繼曹衝之後,最得曹操喜歡的那個人。
所以這種事情,曹丕這才將他們父王的這些事情,就這麼讓到曹彰的身上,同時還告訴他,一定要在他完成大典之前回來,曹彰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和曹植不同,曹彰並不讓曹丕感到厭煩,甚至曹彰比之曹丕,對曹氏,對他們的父王,母妃,還有萬千和曹氏有關的人,對他們的感情,曹彰都要厚重,厚重的多。
至少,曹丕不敢相信自己會為了一些什麼人,亦或是什麼感情,將已經到手的魏王之位就這麼拱手讓出去。
(PS:關於曹彰和曹丕誰才是正統的繼位者,歷史上毫不猶豫的說,就是曹丕曹子恆,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換到當時的那個場景,曹彰的正統性,在作者看來,比曹丕的要高的多!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曹丕雖然是王世子,這是他和曹植相爭的結果,但是在曹操身死之前發生了兩件事,兩件絕對足以改變曹操心意的事情,一件就是關羽之死,一件就是楊修之死!
前者關羽是曹操的至交好友,對曹操在感情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曹操的地位有多麼高,無論曹操的官職有多麼高,他都是一個身體不好不說,歲數也很大了的老人。
在他接連失去了,父親,兒子,至交好友郭嘉,荀彧,荀攸等等等等,就連他的那些曾經的對手都一個個的離去了,所以這個時候,關羽再身亡的話,會對曹操打擊的很徹底。
關羽的死,除了讓曹操對生存喪失了信念之外,對自己的選擇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曹操最害怕的就是兄弟相殘,最害怕的就是在他死了之後,他的幾個兒子會自相殘殺。
所以,這讓他會想到,劉備和曹丕,他們都是一樣的隱忍和算計深沉,一樣的性格,什麼都可以放棄,他害怕自己的那幾個兒子,會不會和當初的關羽一樣,孤立無援,無人看管!
第二個死去的就是楊修,楊修死去的具體過程,如今已經無從查證,但是有兩件事是已經確定的,楊修之死意味著曹植徹底的失去了爭奪最後那個位置的機會,這和任何人都無關,是曹操放棄了這個兒子。
第二,那就是楊修是曹操親自賜死,而且還在死之前一定見了楊修一面,因為楊修乃是在曹營,在曹操帶走之後死的!
楊修的才能到底如何,這個說法有很多,很多人對他的評價就是聰慧兩個字,但是作者不這麼認為,當初曹氏諸子奪嫡,天生就是榮耀加身的曹衝不算在內,希望最大的應該就是兩個人,嫡長子曹丕和才高八斗的曹植!
看看他們兩個人的陣容,曹植麾下有誰,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邯鄲淳幾人乃是翹楚,其中賈逵已經說了,那就是曹丕放在曹植身上的釘子,丁家兄弟誣陷人倒是一把好手,剩下的不過爾爾,孔,楊,邯鄲三人或有微博才名,或是雜耍之人,真正能夠給曹植出謀劃策的也就是一個楊修了。
再看看曹丕,這陣容就很豪華了,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桓階、邢頤、吳質等等,這裡面最差勁兒的吳質都是一個上上之選,其中就算賈詡和崔琰對他一直是不真正的擺明自己的態度,那也是暗中相助,陳群和恆階還有司馬懿那更是直接擺明了車馬。
楊修一個人頂著這麼多人,生生的壓制了曹丕數年,一度將曹植放到了王世子的位置上,讓他監國!
若非是最後曹植自己犯蠢,喝多了非要怒闖白馬門,恐怕曹丕真就沒有希望了,這麼一個大才,在這個時候,臨死之前他唯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將曹丕從王世子的位置上拿下來!
不要懷疑他能不能做到,從古至今,死間是最難破解的,也是唯一一個幾乎無解的局面,作為當事人,楊修當然知道曹丕和曹植的關係,說是勢同水火那也差不多。
曹丕最敬愛的先生,崔琰先生就是被曹植的人一手炮烙入獄,然後活活讓他們這麼死得,再加上毛玠,徐奕等人的委屈,可以說這兩個人就是解不開的死仇。
若是楊修最後的時刻,還想做什麼的話,那麼他一定是要將曹丕拉下馬,只有這樣,他的那個朋友加主公,曹植曹子建才有可能活下去。
所以,作者才認為最後曹操在迴歸洛陽的時候,心情就已經開始猶豫了,而在自己最後的時刻,他沒有去召喚在鄴城駐守的曹丕,而是選擇了在長安鎮守的曹彰,這本就說明了問題。
給了曹彰帶兵權,給了他偌大的一片根據地,給了他開府之權,最後還要在臨死之前將他叫到自己的身邊來,若不是因為想要將他扶正當成自己的繼承人,難不成曹操還怕他被人鞭屍不成麼?
至於曹丕是否有資格,就算沒有曹操的正式詔書,難不成還沒有許褚這個活金剛麼,這曹氏的將領會有誰認為,許褚會為了某一個世子,背叛曹操?
再說曹彰的底蘊,曹彰在文臣謀士方面的確是差上那麼一些,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他在武將方面可以說得上是不遑多讓,本就是一個衝鋒陷陣的統帥,多次在邊疆立功,麾下夏侯雙傑,夏侯儒歷史上做過荊州刺史,夏侯尚也曾在他帳下為將!
至於說雍涼的問題,雖然沒有任何史書說過曹彰去過雍涼,但是作者幾乎可以確定他一定去過那裡,因為他的孫子可能是曹芳,不過這件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孫媳婦是張既的孫女,同時這兩個還不是政治婚姻。
也就是說,曹彰一家和張既一家唯一有可能接觸,並且成為世交的,那就是在曹彰在長安,張既在雍涼的時候!
所以作者認為那個時候,曹彰應該沒有老老實實的在長安防備魏延,而是直接衝到了雍涼,收拾了一些西域四郡,也就是張掖的和鸞,酒泉的黃華等人。
再說最後一個問題,曹彰是不是真的沒有機會拿到魏王之位!
曹彰有機會,而且幾乎是已經拿到了,因為曹彰真正到達洛陽的時間,絕對是早於曹丕的,這一點從賈逵列傳裡面就能找到,當初就是賈逵將曹彰給勸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