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錢袋還是之前自己發出去的,裡面裝著的是給這些人的酬金。
聽到問話,子越回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師叔捨棄錢財救人於水火,乃大仁。不辭辛勞教化百姓於痴愚,乃是大義。
如此大仁大義之事,弟子能夠略盡綿薄之力已是不甚榮幸,怎能收取這些錢財?”
話音落下,其身後的眾弟子也是紛紛點頭,開口道:“子越所言甚是!”
說著話,便也從懷中取出了錢袋,捧在手中遞了出去。
見此,葉塵說道:“這些都是你們應得的,不偷不搶,大可安心收下。”
而子越卻是一臉的堅定,接著道:“弟子雖不如師叔這般救濟萬民,但卻也應當秉承儒家的仁德之心。您救下近千孤兒已是不易,若是弟子收了這些錢,與那些重財輕義的小人又有何不同?
還請您收回這些錢財,否則弟子等人心中不安。”
其餘等人也是附和道:“不錯,若是師叔不收回的話,我等還有何顏面自稱聖賢門下?”
“這……”
聽到這樣一番話,葉塵也是有些意外,他收留這些孩子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勢力,並不是想要行善。所以也未曾料到這些儒生們會有著這般情緒。
如此一來,起心中不由的有些不好意思,別人辛辛苦苦的教學總不能啥也不給。不過,看著這些人的架勢,若是自己堅持不收回酬金,恐怕也不好處理。
稍微思量了一下,隨即開口道:“諸位可知子貢贖人之典故?”
“身為儒家弟子,吾等自然知曉。”
子越等人回道。
葉塵點了點頭,接著道:“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
後孔子得知,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
孔子知道後卻說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僕了。
說著話,又看向對方:“爾等可知為何?”
子越回道:“子貢沒有要賞金,雖然彰顯了自身的品行,但卻也在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刀束縛。
因為這種做法,後來者也不敢再領取賞金,否則便會被指責品行不端。長久之下也就沒人再願意浪費錢財去贖魯國人了。”
葉塵點頭道:“不錯,如今你們的做法豈不是與當初的子貢一樣?”
“這……”
子越等人皆是微微一愣,這一點倒是他們沒想到的。前者說的有道理,不過若是就這麼收下,心中卻頗為不安,一時間倒有些為難了起來。
隨後,其中的一名儒生靈機一動,從錢袋之中取出了一枚金幣,開口道:“師叔所言有理。這一金便是我們教導這些孩子的報酬,至於剩下的還請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