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奮死後,楚軍再度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好在他們不是在戰時,不過在這種非常時刻,龍奮的死無異於是打擊人心的。
有幾支義兵趕到了邊關,卻發現朝廷的大軍居然跑了,這讓他們的處境很是尷尬。
去和魏軍拼命?
他們這些人雖然都是由窮人組成的,但都不是傻子,人家朝廷的正牌軍隊都被魏國的軍隊打得南逃了,他們這些人,能是人家的對手?
於是,他們這幾支義兵,就地解散,返回家鄉了。
他們可不敢做一些無用功。
就此,趙長青算是在楚國的邊境站穩了腳跟。
龍奮死了以後,大軍進駐到京城附近。
楚軍將士面見楚帝,楚帝讓他們都去打義兵去了。
很快,由烏合之眾組成的義兵,被朝廷的軍隊打得是節節敗退。
但是這場仗打的是相當沒有意思,因為他們都是楚國人,現在國家正在遭受侵略,他們還要和自己人打來打去,這換到誰心裡,誰也不會好受啊!
將義兵暫時擊退之後,楚國的大臣們便和楚帝商量對策。
目前整個楚國上下,都是人心惶惶。
眼看著人家魏軍就要攻進來了,然而楚國也沒有帥才可以肩負起擊退魏國的重任了,如此險峻情勢下,似乎只有南逃或者是投降求和了。
前者楚帝暫且不做考慮。
當年的魏仁宗眼瞅著自己的楚軍兵臨都城之下,都沒有逃走。
難道自己還不如這個老對手嗎?
說什麼,楚帝都是不願意逃的。
那樣做太丟人了,會遺臭萬年的,更會將祖宗的臉都丟盡了。
求和?
這個辦法雖然也丟人,但畢竟是權宜之計,倒是可以考慮的。
但是人家魏國能接受嗎?
不管怎麼樣,總歸是要試一試。
然後楚國就派遣使者到魏營當中去了。
去往魏營的使者,在路上一直是心懷憂慮,褲子都快溼了。
誰不知道人家魏國皇帝最喜歡乾的一件事情就是斬來使?讓自己去魏營,這不是明擺著找死嗎?
一開始,前往魏軍當中的使者還抱有一點兒幻想,畢竟是前去求和的,又不是去找事的。
魏軍應該不會殺了自己吧?
然而當魏軍的刀架在自己脖子上的時候,他才反應過來,自己剛才的想法是大錯特錯了。
人家魏國根本就不願意求和。
臨死之前,他依稀記得魏國皇帝朝著自己說的一句話,“求和?好啊,將楚國的國土全部歸納魏國的疆域之內,並且楚帝自廢,不然的話,求和是不可能求和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求和。話說完了,拉出去祭旗吧!”
就這樣,這位楚國使者就這麼稀裡糊塗的死了。
趙長青殺使者的訊息,再度傳開,這一刻起,在天下中人人都知道以及確信了一件事,魏國皇帝確實是有喜歡殺使者的習慣。
還別說,魏國君臣的喜好,都挺特別的。
為君者喜歡殺使,為臣者喜歡殺俘。
在楚國使者死後,趙長青召集三軍,共計五十萬大軍,一路南下,準備強攻楚國都城。
只要將楚國的京城拿下來了,在楚國的戰爭,就算是成功一半了。
原先有七十萬大軍。
現在還有五十萬兵力的原因是因為,要駐守攻下來的這些城鎮,還有在戰爭中死傷的那些將士們,都是造成了一種兵源的減少。
趙長青已經寫信給長林王,讓他把自己的長林軍全部拉倒魏楚戰場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