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領了旨令之後,便是率領十五萬人馬出城而去,一開始是單軍直入,想要以此來試探敵軍戰略方針。
但是不料龍奮生性狡詐,並沒有選擇派出一支軍隊迎擊岳飛,而是任由他去前行。
只要進入自己的佈防腹地,那麼龍奮就有足夠的把握,可以吃掉岳飛的這支部隊。
岳飛心中更是知道這一點兒,見無法勾引出來敵軍主力現身,他便將這支部隊的程序放緩。
同時,霍去病也在這個時間將自己的部隊調出城去,與岳飛保持一定的距離,二人行進方向不同,但是卻互為犄角之勢。
這是岳飛的策略,既然一支軍隊不夠敵軍的胃口,那麼兩支總可以了吧?
只要在敵軍心中造成一種誘惑力,迫使他們的主力出城,岳飛就有自信,能夠殲敵於野。
魏軍之中,都說岳飛打仗勝在一個穩字,但是實不知,那是他治軍有方,僅僅依靠軍隊的作戰能力就能夠使戰役獲勝,所以並不太清楚一點兒,那便是,他乃魏軍之中,最擅使陽謀的將軍。
在歷史上也是同樣如此,不論是直搗黃龍還是收復襄陽,都是分兵多線作戰,然後兵合一處,與敵展開決戰,這幾乎是一種無解的戰術,敵軍只要一旦上鉤,就只能跟著岳飛的節奏來。
這也是為什麼,在他死後,被後世人稱之為武聖人的根本原因,試想之下,打仗仗還沒開始,就已經立於先天不敗了,這樣的架勢,有幾個敵將可以受得了?
最為關鍵的地方就在於,岳飛可不是什麼防禦型的將領,他是正兒八經的攻擊型將領,總結一句話,岳飛打仗不是一般的牛逼。
在趙長青前世歷史上,可是號稱南宋初代戰力第一的存在,豈是浪得虛名?
而龍奮在這個時候,一直是心存疑惑、皺眉不解。
趙長青瞭解岳飛,他可不瞭解。
他實在是不明白,為什麼大魏皇帝居然臨陣換將了呢?
霍去病多會打仗啊,閃電戰術冠絕當代,一度可以與魏國大將軍,現在貴為晉王的陳慶之相提並論,放棄這麼一位會打仗的將軍不用,而用岳飛,是什麼道理?
如果說,今時今日,與自己對戰的將軍是陳慶之的話,那麼龍奮行事會慎之又慎。
因為魏國輸得起,但是楚國卻是輸不起。
但是,將與可以和陳慶之相提並論的將領換掉,大魏皇帝到底是怎麼一個打算呢?
龍奮一直在苦苦思索這個名字,終於在自己的腦海裡搜尋到一點兒印象,好像當年攻打晉國虎嘯關的戰役,就是此人領軍,不過,他能夠攻下虎嘯關,全靠袍澤襯托,那一戰與其說是在攻打虎嘯關,倒不如說是魏軍中其他將領各顯本事,去與晉軍進行的一場全面性的戰役。
不管怎麼講,這個岳飛於近年來,名聲並不顯赫,觀魏帝的用人性格,一向是有能者居之,有才者物盡其用,這些年來,岳飛身份不顯,應該是能力並沒有遭到魏帝的重用。
如若真的是這樣,那麼怎麼今兒個,卻將先鋒的大任,轉交給了他呢?
臨陣換帥,必須搞清楚對方的一貫戰法或者是計謀,不然的話,做不到知己知彼,是很容易吃虧的。
不過,緊接著,他收到一條不太可靠的訊息,也是傳聞。
是說霍去病桀驁不遜,仗著以前的一點兒功勞,不服大魏皇帝將副帥的位置交給了白起,君臣之間,也是由此生出隔閡。
大魏皇帝生怕臨時罷免將領,會讓軍心浮動,於是便是讓岳飛頂替了霍去病的位置,想以此來削弱霍去病在軍中的影響力。
不過,並沒有罷免霍去病領兵的將印,主要還是怕臨陣罷免將領,會影響全軍士氣。
龍奮聽到這個訊息之後,不知是真是假,當時就泛起疑惑來了,如果這件事情是真的,那麼一切就都順理成章了。
但是萬一是假的呢?
這就會讓自己輕視岳飛。
想到這裡,龍奮找到了問題的關鍵。
沒準魏軍就是這個打算,魏國皇帝不可能隨隨便便就派個人做先鋒,他此來征討楚國,是想拿下楚國的土地疆域,怎麼可能會在換將這件事情上出現問題,這個造成的後果,可是會非常嚴重的。
龍奮深呼吸一口氣,命令全軍進入待戰狀態,並讓前軍後撤六十里。
他這個人可謂相當狡猾了,有一點兒事情出現的矛頭不對,他便會改變之前慣用的戰略。
至於君臣心生隔閡、白起與霍去病不和等事件,都是岳飛建議大魏皇帝這樣去做的,其目的就是想讓他魚龍混珠,讓龍奮摸不清頭腦,進而輕視於自己。
但是沒有想到啊,這個龍奮居然穩重到這種地步,直接命令前軍撤退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