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逾明心事重重的出了丞相府邸,崔劍跟隨他多年,自是看出他的臉色有幾分不正常,便問起緣故。
然而蕭逾明一聲不吭。
上馬之後,便往城門處跑去。
他的心裡一直在回想著李子淵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魏國想要興盛,成為五國間的霸主,只能將希望寄託於大皇子身上。”
這番話,無異於在他心中掀起波瀾,他乃是寒門出身,平生夙願就是想讓魏國強大,只有國家興盛了,百姓才有資格談生機。
他知道,目前的魏國已經是千瘡百孔,急需要一位英明之主來力挽狂瀾,但是當今聖人,早已被生活磨平了稜角,開始變得中庸,沒了往日的激進與雄才大略。
不復年輕,沒了氣盛,遇到問題,總歸會有些瞻前顧後,所以,現如今的大魏皇帝,根本無法改變魏國積病已久的現狀。
但是大皇子,他真的能給魏國帶來改變嗎?
蕭逾明心想:“我已許久未至京城,朝廷上的事情也基本不關心,所以大皇子究竟如何,我不該聽從別人的言語,需要仔細觀察一段時間。
但就目前而言,大皇子將是諸位皇子中,最有望奪得皇位的人選了。”
如果趙長青知道蕭逾明心中所想的這句話,定會嗤之以鼻,只因他那幾個兄弟,可都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啊。
出了京城之後,蕭逾明迅速集合軍隊,在京城北城外的一座荒山之上安營紮寨,此山獨樹一幟,且與河流相伴,雖不易守但也難攻。
再加上附近也無林木,可防敵軍火攻,北城與荒山之間,只相隔三十里地,來往之間比較便宜,互相也能有個照應。
同時,他也安排大量的斥候,分佈在京城四周,以圖嚴密監視敵軍動向。
亥時末。
楚軍大營內。
由項南天親自領軍三千輕騎,準備將周興的首級帶回來。
臨出發時,項南天為鼓舞全軍士氣,命將士們無論品級大小,皆額頭綁有白布,然後又說了一番激勵人心的話來,其中大量話術,都在周興的死上做文章。
所謂哀兵必勝,項南天這番做法,倒也情有可原。
只不過,他太小瞧了人性這東西。
有時候話語激勵不當,反而會適得其反。
比如今夜,他若是未將周興的首級帶回來,那就等同於是在全軍中說了大話,這後果是不可想象的。
三千輕騎,如風疾行。
項南天貴為三國元帥,能做出這樣的事情,其實已經稱得上是不顧風險了。
按照他的意思,周興將軍的頭顱被魏軍掛在北城頭上,三千輕騎急行軍快速到了城外時,利用武功高強計程車卒透過架人梯等方式,快速搶來首級後,立即後撤。
設想總是美好的。
項南天一隊人馬,還沒有來到京城,便被蕭逾明的斥候所察覺。
待到斥候向蕭逾明稟告之後,後者沒有任何猶豫,立刻吩咐麾下大將親率三萬將士,不管那隊輕騎敵軍要做什麼,總之要不惜一切代價,狙敵於城門之外。
待吩咐好這一切的時候,他才開始思索敵軍這次突然出動騎軍的目的是什麼,
“區區幾千輕騎是想攻城?不可能!楚軍沒有這麼傻!不攻城來這裡做什麼?僅僅數千人馬而已,而且還都是善於衝鋒的騎兵,這其中,一定有什麼貓膩!”
這時,一直圍繞在他身邊的崔劍在聽到他的思索聲音後,不經大腦考慮,直接脫口而出道:“是不是敵軍想搶回掛在北城頭上的敵將首級?
我剛才聽斥候有講到,他們這些輕騎,額頭上都帶有白布,就像是掛孝一般,為誰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