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桐原真司所說,在當前的情況下暫時擱置《編舟記》,選擇將《夜間遠足》改編成電影是更合適的選擇。
《編舟記》本身的精彩程度毋庸置疑,宮部美雪等人的推薦語以及節節攀升的銷量就是最好的證明。但要實現十萬本的銷售目標,僅僅依靠平常有讀書習慣的顧客可能有些勉強。
因此,必須想辦法讓《編舟記》和清水徹本人進入一般人的視野中,讓他們產生“這本書或許還不錯”的印象。只要能引起他們試著讀一讀的興趣,後面的事情靠著《編舟記》自身就可以完成。
對於這一點,網路上的推薦確實起到了一定的宣傳效果,但距離成為流行話題還有不小的差距。這種情況下,岸田正明指望依靠清水徹的外表將熱度維持下去,而東寶給出的辦法則更為立竿見影一些。
出道不滿一年就獲得電影改編機會的18歲少年作家,這個說法本身就足以產生足夠的話題,遠超作品被改編而引起的關注程度。而且,要比上電視節目這種辦法來得更加光彩、更有衝擊力,甚至某種意義上可能開啟新一輪的社會討論也說不定。
這種情況下,改編哪一部作品並不重要。
考慮到《編舟記》這本書剛剛發售不久,銷量還沒有攀升到頂峰,影響力也沒有達到最大。而等到這本書已經廣為人知、對於將它改編成電影的呼聲最高時再宣佈改編訊息,不論對於東寶還是清水徹本人,都無疑是收益最大的選擇。
何況還有其他更為現實的原因。
“桐原桑,”思考了一陣,清水徹看向桐原真司,“雖然同樣是改編,但《夜間遠足》要比《編舟記》來的更便宜吧?”
桐原愣了下,笑著點頭。
“果然沒瞞過你。”
作為創作出這兩本小說的作家,沒有誰能比清水徹更瞭解其中的差異。
《編舟記》的時間線橫跨十幾年,書中出現了多個不同的場景,每個場景的佈置相當複雜,僅是拍攝時的佈景就成本高昂。再加上主要人物間的細膩關係,要表現出那種感覺必須邀請技藝精湛的成名演員出演,片酬更是少不了。
而《夜間遠足》則不同,整個故事講的是一次長達24小時的遠足過程中發生的事情,不需要太複雜的場景,挑幾處合適的道路就能完成大部分拍攝工作。而且幾位主要角色都是十七八歲的少年少女,要演出那種青澀感,找剛出道不久的年輕演員正合適。
兩者相比,也難怪東寶覺得改編《夜間遠足》更好一些。
桐原真司還在解釋。
“…討論的時候確實考慮到了成本的因素,粗算下來這兩部作品可能會相差十倍以上,所以…而且清水你是新人作家,名氣不足,有些人的態度難免保守,覺得可以先拿《夜間遠足》試一試,無論成敗都有迴轉的餘地。”
這些實情清水徹都能理解,點了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可能是因為對他的不信任而有些心虛,桐原真司又補充道:“雖然投資比較有限,但在其他方面上我們會努力做到最好。”
“哦?怎麼說?”清水徹來了興致,身體微微前傾。
“為了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我們打算請清水你本人來擔任編劇。”
“欸?我嗎?”
“沒錯,清水你也有過相關經驗,不算是新手了。”
想起為濱邊美波寫的短片劇本,清水徹忍不住苦笑著搖頭,“那個談不上什麼經驗吧,還反覆改了好幾次。”
“清水你大可以對自己有信心。劇本多次修改本來就很正常,而且我挑選劇本的眼光…”
桐原真司雙手抱胸,整個人透露出一股資深製片人應有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