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然坐在帳篷中,一面聽前線將軍快馬加鞭送來的急報,一面心思沉重的策劃下一步作戰計劃。
還有不到一日,便可抵達作戰之地,將士們早已摩拳擦掌,準備狠狠給蠻夷之人嚴厲一擊,可林墨然擔心的是,現在人疲馬乏,對付蠻夷之人,心有餘而力不足。
若不努力修整,只怕第一場作戰,便會挫敗將士銳氣,使得今後作戰屢屢遭受影響,若不能開戰首捷,林墨然此番御駕親征又有何意義?
“蠻夷增兵二十萬,屢屢進犯,守城之人不足五萬,難以抵擋,況且糧草已經支撐不下去,若是皇上再不快馬加鞭,前去支援,只怕葉城會面臨失守的風險。”
前來急報的將軍,是一直緊守在前線的鄭玉坤鄭將軍,他一臉焦急之色,眉眼之間滿是憂愁,可見對葉城的防守,甚是心急如焚。
雖然林墨然軍隊距離運城只有一天一夜的路程,可也正因為這一天一夜,稍稍耽擱,葉程便會失手,到時候,林墨然再想率軍從蠻夷之人手中把葉城給搶奪回來,便難上加難。
蠻夷之所以歷盡兩個月沒有攻克葉城,其一是因為葉城易守難攻。
葉城同蠻夷的邊界,有一條寬約數十米的錢江,蠻夷之人單是跨越錢江便耗費了兩個月才得以成功。
如今,同葉城守軍面對面駐紮在錢江江邊,可見蠻夷之人,是抱了背水一戰,視死如歸的念頭,才這般堅定的與遼國軍隊決一死戰。
而且,蠻夷援軍到來及時,糧草又給予的充足。
他們本就為此番進攻遼國,養精蓄銳,訓宋兵馬,囤積糧草達兩年之久,此番趁遼國易主,國內未穩之際,加上其他鄰國對遼國不斷入侵,使遼國腹背受敵,蠻夷這才派兵攻打遼國。
邊關已經被他們攻克了三座城池,幸運的是,葉城足足困住了他們兩月有餘,這也讓蠻夷之人甚是焦躁和焦急,不想再打持久戰和僵持下去,所以一鼓作氣,增派援軍,想要一舉拿下葉城。
一旦葉城拿下,他們便可直驅而入遼國內部,燒殺搶掠更是大大方便,不用再擔心糧草問題。
之後,他們所需攻略的城池鄉鎮,也不會有再比葉城更難的城池,所以葉城於蠻夷和遼國之君來說,是兩方最難的一道屏障。
遼國軍隊依靠葉城,能夠攔住蠻夷軍隊,而蠻夷之人,也正是因為葉城,久久沒有任何前進與發展。
林墨然聽了鄭將軍的稟報,面色沉重。
他帶領兵馬,已經日夜兼程,每天休息不足兩個時辰。本想在臨近葉城之前好好的整頓一番,如今卻得到鄭將軍這番急報,由不得林墨然再稍作修整,當下便發令,即刻收起營帳,火速前往葉城。
眾將士都是竭盡全力的調整個人心緒和精神頭,努力展現出最為亢奮的一面,浩浩蕩蕩,前往葉城,本就做好誓死一戰,何況有皇上給他們坐鎮,他們更加士氣大漲,從未想過會打敗仗。
而這,對於林墨然來說壓力最大,眾人對他的到來的期望越高,那麼一旦燒稍有任何失誤,對於將士們來講,都是致命的打擊。
他所帶來的幾十萬兵馬當中,有將近一半兒的將士,是從未上過戰場的兵仔兒,此番帶他們經歷血雨腥風,無疑是對他們的一大考驗,扛得過去,便會越挫越勇,扛不過去,要麼當逃兵,要麼戰死沙場。
沙場作戰,其一靠的是作戰計劃,團結協作的,以及兵馬自身訓宋的能力,其二,便是心理素質,一旦精神陷於崩潰,即便沒有外敵入侵,他們也很容易率先從內部被擊垮。
一旦人心潰散,這種情緒很容易傳染他人,那麼整個軍隊,便會面臨崩潰的邊緣,戰役不用說,自然會落敗。
這是林墨然最不想看到的場景,所以,當務之急,他急需要在趕到葉城之後,儘快的休整兵馬,向對方開戰。
大雪紛紛灑灑,卻無法抵擋住前進的步伐,正因為眾人都意識到葉城就在前方,並且處於危險之中,看得到目標,反而會越發激起前進之人的鬥志。
相反,之前在行進的途中,因為葉城太過遙遠,看不到目標,反而讓這些沒有經歷過戰事的兵仔兒,一個個都生出懈怠的情緒,要不是林墨然時不時的振奮一下人心,只怕他們現在還到不了葉城,只會在路上拖拖拉拉。
兵馬不單單是訓宋出來的,也是在沙場之上磨宋出來的,只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看到過血流成河的悽慘與殘酷,真正認識到戰場上並非所想的那般理所當然,而又所向披靡,身邊之人有死有傷,換了一茬又一茬,待他們從懵懂無知,甚至帶有天真的兵仔,轉變為有血有肉,知道在戰場上不衝動行事的老兵之後,才算真正的成為,一名合格的將士。
迎著大雪,眾人加快了步伐,原本需要一天一夜才能抵達的葉城,在天亮之後,終於出現在眾人面前,並且越來越近。
眾將士越發氣勢高亢,葉城守軍聽聞皇上親自帶兵馬,前來支援,士氣大振,之前因為,屢屢戰敗,流失的銳氣,也都漸漸恢復。
皇上,那可是曾經在戰場之上,被稱之為“戰神”一般的存在之人,有皇上坐鎮,葉城有救了!他們這些將士,更不會再因為戰敗而無地自容。
葉城百姓,聽聞皇上御駕親征,紛紛走街歡呼,齊聲高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無不是對林墨然的景仰和臣服。
遼國這麼大,哪個百姓有幸能夠在有生之年見到皇上的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