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若娘就信了,
“我當然相信兄長了。”
於是快樂的教學一直持續到了晚飯時間。
可到了第二天,早飯過後若娘就跑了,去尋徐露和大表哥玩耍去了。
姜偉對此也只是笑著搖了搖頭,小孩子嘛,比較貪玩,正好也可以專心做自己的事情。
姜偉讓家僕小牛聯絡於孝先,並將建築的清單交給於孝先,告訴他提供水泥地址。
於孝先負責的是材料採購,對水泥這種新奇的事物並不熟悉,不過既然是姜偉提起的,所以決定親自去看看。
當於孝先趕到水泥廠時,被眼前的廠棚規模給嚇到了,佔地面積少說也得有一畝地,而廠棚和他見過的作坊完全不同。
一般作坊就是普通的民房那種感覺,而眼前的作坊,或者已經不能叫作坊了。它的高度最起碼有五米高,一畝地四個長方形的廠房將地佔的只剩下兩條四車道寬的十字路了。
最讓於孝先驚訝的就是路面了,路面非常平整,似乎就是一塊整齊的木板,是一個整體。
“李公子,這是何物?”
李德也接到了姜偉的通知,對此謙虛的笑了笑,
“公子不敢當,在下只是獲得姜公子的賞識,這才有了今日。如果不嫌棄,叫在下一聲小弟便可。至於此物,便是水泥了。”
於孝先這才從驚訝中回過神來,畢竟即便是長安城裡的主幹道青磚鋪的路,也沒有如此平整啊。
“那於某就託大叫一聲李老弟了。”
“於兄請。”
於孝先分別看了四間廠房,一時間感覺自己算是大開眼界了,四間廠房,每間廠房負責的都不相同,這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令他大開眼界。他沒想到作坊還能建成這種模樣,分工還能做到如此細緻。
其實在秦朝便有流水線式生產了,而此時許多陶瓷業和大豪商的絲綢等大作坊也開始了分工生產了,但卻沒有如此細緻而已。
如果流水線讓於孝先感到感慨的話,那麼水力風車就讓於孝先徹底的驚呆了。
水車在大唐並不稀奇,東漢時便已經出現了。東漢末年靈帝時,命畢嵐造“翻車”,已有輪軸槽板等基本裝置。又有一說三國時魏人馬均也有翻車的製造(《三國志.魏志》卷二九杜傳裴松之注。
而到了唐朝,水車一般是用來解決乾旱。但人力終究是有限的,所以每當大旱來臨時,也僅僅是解決一小部份而已。
稀奇的不是水車,而是用水車代替人力和畜力從事生產。
於孝先仔細打量了水車後,便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因為這水車和他見過的水車也有不少區別,就比如轉動石頭磨盤的那個結構,就設計的極為巧妙。一點也不笨拙,反而非常靈活的轉動著石盤,特別是關節處的結構,簡直可以用巧奪天工來形容。
片刻後於孝先便發現自己的失態,畢竟有些東西可以說是商業機密,對這些許多的商家是極其保密的。
“抱歉,我失態了。”
李德笑了笑,表示並不在意,這些東西姜偉都有對他有過交代。
“於兄如果感興趣,我倒是可以將圖紙奉上,只不過……”
於孝先聽了眼睛一亮,
“李兄不必客氣,有事儘管說。”
李德令人準備茶,兩人入席而坐,開始了進一步的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