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146婚禮準備中 (1 / 2)

梅玉當然也就接受了。想要更好的東西是不能,而不強求是禮貌。梅玉知道的。

但是,既然是她兩的婚禮,當然不能就這麼算了,梅玉出難題:“既然這樣,兩位新人就一人說一個關於女兒紅的故事。”她說的雖然是女兒紅,但指著的是婁星嘗手裡的那一罈子。

聞人雅也想賣弄一下,就搶在婁星嘗之前開口:

傳說清朝浙江省大臣謝墉平時喜歡喝黃酒,那酒都是嘉善老家送來的。

嘉慶皇帝少年時是十五阿哥,曾跟這位謝墉學習近體詩。有時候,老師謝墉一個人躲在書房津津有味地品老酒,少年嘉慶經不住那陣陣香味的誘惑,趁老師出去方便時,便抓起酒壺偷偷地喝上幾口。日子長了,十五阿哥也喜歡上了嘉善的黃酒。

那一年,乾隆帝的一個宗女準備出嫁,那是一個不在宮裡長大的“民間格格“。按照旨意,她將被嫁到蒙古草原上,去給那裡的一位親王當兒媳婦。格格出嫁是件大事,宮中需要提前一年採備各種嫁妝和辦喜宴用的各類名酒。其中有一種陪嫁用的名酒“花雕酒“,又稱“女兒酒“,採備的難度很高。

說起這種酒頗有點來歷。在民間,浙江省花雕酒一般在女兒出世那年釀製。釀成後,將它灌裝在有彩繪圖案和花紋的罈子裡。這罈子俗稱“花雕“,這酒就是“花雕酒“了。

江南釀製花雕酒的歷史悠久。清代筆記《浪跡續談》上,便有“最佳著名女兒酒,相傳富家養女,初彌月,開釀數壇,直至此女出門,即以此酒陪嫁。其壇常以彩繪,名曰花雕“的記載。

皇宮內,娶嫁的規矩有的地方與民間的婚俗有點相似,“民間格格“從小生活在江浙一帶,乾隆帝有旨,格格遠嫁他鄉得按江浙地區的婚娶習俗辦。“

民間格格“芳齡十五,按民間風俗習慣,得采備八千壇十五年陳的花雕酒作陪嫁之用。乾隆帝特地吩咐,要十五阿哥親自操持籌辦工作。

金銀珠寶、綾羅綢緞、首飾佩件等嫁妝很快置辦好了,唯有十五年陳的花雕一時難辦到。因為花雕酒的原產地在江浙兩省,且都是大戶人家自家釀製備用的。儘管少數有實力的酒作坊也貯藏一部分,但都是按年份每期年貯存一定數量,而格格陪嫁用的酒,不但數量巨大,而必須是同一個批次的。

也就是說,必須是在同一個作坊內釀造,且貯藏在同一酒窖的。絕對不能分別在幾個地方採備,然後將其數量相加的,這是皇宮採備的規矩。

負責採備的官員早已與產地聯絡,但各地反饋情況並不樂觀,蘇州府、松江府和紹興府都已如實稟報,“民間格格“嫁妝所需的花雕酒不是數量不夠,就是釀造和下窖的年份不對。

看來,一下子要弄八千壇十五年陳的花雕酒,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十五阿哥為此非常著急。忽然他想到了正在四庫館參與編纂《四庫全書》的謝墉。老師不但辦事認真,而且熟悉江浙一帶酒類釀造事務,便傳旨讓他親自出馬南下采備。

謝墉熟悉江南一帶的黃酒作坊,瞭解黃酒產地的風俗和習慣。他接旨後,便日夜兼程,風塵僕僕地趕回老家,找到了楓涇鎮(當時楓涇鎮南北分治,南屬浙江省嘉興府嘉善縣,北屬江蘇省松江府華亭縣。現屬上海金山區。陸家。

陸氏為浙西鉅富,在西塘鎮設有四個釀酒的作坊。其黃酒產量以及黃酒的貯藏量在江浙交界地區首屈一指。謝墉與陸家幾個弟兄都有交情,採備花雕酒的事務很快敲定。謝墉在老家嘉善搞到八千壇十五年陳的花雕酒,訊息傳到紫禁城乾隆帝和太子都十分高興。

從此,嘉善出產的花雕酒名播四方,而十五年陳的花雕酒更是名滿天下,謝墉也因此為朝廷立了一功。

十五阿哥永琰給西塘陸氏題字“嘉善貢酒“,陸氏把嘉慶帝的御書做了酒莊的門額,1861年,太平軍佔領西塘,禁止民間釀酒,遂關閉了陸氏酒莊,後來重新開辦,規模已經大不如前。

在民國時期一些學者對黃酒生產技術進行過系統的調查,寫出過一些著作。並用西方的釀酒理論加以闡述。但是生產技術並沒能什麼改動。

在掌聲中,聞人雅突然覺得特別的開心,她也曾跟人辯駁,也曾為了一個獎金跟很多天才一起爭長論短,可是從來都沒有這麼開心過。原來跟人一起說一件事可以這麼開心,聞人雅突然覺得,上天真是太眷顧自己了。

不過,梅玉古一找茬,梅玉給她沉浸在美好中的時間,追著婁星嘗:“新郎官,到你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