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兩個勢力,在最短的時間內合併成一個勢力,很多人都沒來得及反應。
實際上這何嘗不是兩個皇帝之間的約定,生怕在合併初期的混亂之中,被共和國趁虛而入乾點什麼壞事。實際上他們卻是不知道,張弘斌對於他們合併那是樂見其成,只想早點促進,哪裡會破壞?
其實真要算起來,兩人合併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的來嘛,何必要搞什麼海上密會?被人趕著鴨子玩的合併,就是他們自己沒有看清楚,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天地之間看得清楚的人又有多少?
張弘斌饒有興致的看著天下三分,但即將變成二分天下的華夏地圖,微微的笑了笑。
或許,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只會想辦法,讓敵人的勢力不斷的分割再分割,然後再各個擊破。策反、分化和誣陷什麼的,不就是那麼來的?正因為這是對外戰爭的王道,所以很多人都不會想到,自己會主動促成他們合併。
知道的,只是情報局和自己而已。情報局只對自己負責,故而這件事註定要成為華夏人民共和國的sss級機密。
解封之日,只怕會嚇死不少歷史學家吧?
自己為什麼不怕他們合併?張弘斌有時候就這樣告訴自己:自己的勢力佔據絕對的優勢,無論是在西邊直接打過去,還是在東海打上岸,對方几乎沒有防禦的餘地。
以前是南北各一個政府,所以至少也要兵分二路。如今可好,都集中在北京,只需要一路大軍,就能一鍋端了。再則經過合併和整編,原本超過三十萬人的軍隊,被精簡到了二十三萬,少了七萬的對手總是好事。畢竟在唇亡齒寒的情況下,往往你攻打一個勢力,另外一個勢力為了自保,也會對自己發動攻擊。
正常人,就是坐山看虎鬥,甚至趁機試著在邊境尋釁,尋找戰機;聰明人就是讓兩個敵人打來打去,最好一直不能夠消停下去,然後從中牟利;唯有宋朝那群傻x,才會聯金滅遼,然後又聯蒙滅金。到頭來先是被打過了長江,最後直接被滅掉了。這樣的教訓若是後人都不能夠吸取,那李自成和崇禎這兩個皇帝也就算白當了。
經過精簡整編,雙方的腹地的守軍就會大幅度縮小,換言之只要有一隻小股部隊進入腹地,那麼就是魚入大海,從此誰也無法阻擋。若是膽敢調集大部隊圍剿,那麼邊境防禦必然會出現漏洞,但不調動又會被這支部隊不斷噁心自己。
另外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經過合併之後,監控力度也勢必會加強。李自成那種用人命來堆積成功的手段,只怕是再也不能夠玩了。說真的,那種手段,張弘斌都要忌憚三分,不是說不能對付,而是這樣一來就是數十萬人的大傷亡,華夏之不幸也。
總的來說,其實就是一句話:在絕對的實力下,合併之後的勢力對付起來反而更省心一些。
張弘斌就這樣,默默的看著一個名叫大明帝國的國家建立。有意思的是,有人提議自己是不是也改為華夏帝國,畢竟共和國這個詞,在帝國二字面前,似乎少了幾分霸氣。
張弘斌卻是不需要,因為他早就準備好了一樣東西,那玩意真的亮出來,才是高階霸氣上檔次。
那玩意說來也巧,在張靖帶兵北上攻打蒙古部落的時候,在臨近中亞的地方,他們找到了一個部落。後來才知道,那是成吉思汗直系子孫,而且是最小的一個子孫的聚落。自古蒙古都有小兒子守灶的傳統,故而這位就是黃金家族真正的直系繼承者,不過權力其實並不大。
在這個部落遭到淪陷,大火燒燬這裡之後,張靖即將離開時只覺得眼角被什麼東西晃了晃。轉頭一看,卻是主帳原本出恭的地方有什麼東西在散發光芒。
於是,張靖得到了一個好東西,一個被包裹在泥殼雕塑的蓋子裡面,作為御用馬桶蓋沿用至今的某個東西。
那一刻,張靖就知道,華夏人民共和國這下要逆天了……嚴格來說應該是順天成事了。
張弘斌得到這玩意的時候,也是激動了好久,身為一個華夏子民,看到這玩意就沒有不激動的。
但現在還不是亮出來的時候,得找個最好的時機,讓這件事的利益最大化。為此,可以說除了張靖和自己以外,幾乎沒人知道這玩意的存在。
大明帝國的慢慢成型,一切開始正常運轉,李自成也進入北京城當他的議長,張弘斌只是默默的看著一切是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