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從一出生就註定了貴不可言。
這類人可以是勳貴,可以是皇族,但真正能夠在一個國家所有人頭上的,只有皇帝一個。
朱由檢的情況比較特殊,他是皇族出身,是泰昌皇帝的兒子,天啟皇帝的弟弟。最初被封為信王,後天啟帝駕崩,這位就順勢成為了新皇,改元崇禎。
按說,成為皇帝的他,應該是這個國家最頂端的存在。只是他來到這個高度,才發現視野不同了的同時,真正意識到了當初自己的祖先建立的內閣制是多麼的坑。
其實最初朱棣建立內閣,屬於一種文秘性質的機構。奈何弘治皇帝以後,內閣逐漸成為了臣權集中地,甚至威脅到了君權。最後尾大不掉,就連皇帝也奈何不了內閣。
後世評論之中,有一個評論就言明:崇禎銳意改革是好事,他打算向天下證明,自己是有為之君。但是他錯在一個地方,就是毫無節制的打壓閹黨,提拔東林黨。在封建時代,一個沒辦法強勢起來的皇帝,必須要學會平衡之道,平衡之道就在於必須要給掌權的一方臣子,製造一個對立方。
閹黨,原本就是東林黨最好的對立方。兩方互相鬥爭,閹黨厲害則皇帝居於幕後幫助東林黨打壓閹黨,當東林黨強大的時候,皇帝則居於幕後幫助閹黨打壓東林黨。如此遊蕩於雙方勢力之間,可謂是佔盡好處,而兩者為了得到更大的權利,卻不得不巴結和討好皇帝,於是政令下發就變得容易起來。
崇禎讓東林黨獨大,再加上他是打壓閹黨上位,繼續扶植閹黨自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以至於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泰昌帝和天啟好不容易製造出來的平衡,直接被他毀掉。當他意識到這點,並且開始扶植浙黨、閩黨之類地方黨派抗衡東林黨的時候,才發現這些黨派和東林黨根本就是一丘之貉,為了一些共同的利益,他們可以互相妥協合作。
扶持閹黨?一則名聲不好,二則閹黨已經被打散打沒了,就算重新提拔,如何能夠比得上東林黨等黨派巨大?再則,已經把持了內閣全部權利的黨派,哪裡還容得了閹黨的崛起?
所以,崇禎註定要苦B了,自己的政令甚至連北京城都出不去。
只要一出京城,就直接變了模樣,吃虧的最後還是自己。最糟糕的是,所有的人似乎都認為內帑很充足,不斷要求皇帝開啟內帑,似乎皇帝就佔盡了天下的錢財一般。他們難道就不反思一下,他們不斷擷取上繳的稅賦,瞞報漏報,長此以往扣除成本,內帑居然還出現虧錢的情況。
一個直接壟斷了天下鹽鐵交易的帝皇,居然還有虧錢的情況,簡直是沒天理。
偏偏這一幕,就出現在了明朝。崇禎的內帑也隨著時間一點點的縮水,甚至只能變賣前幾代皇帝積蓄下來的古董字畫來維持皇宮的開銷。甚至還為了彰顯自己的公正,不得不擠出一部分出去支援地方。
都說皇帝出錢救災,出了多少錢?三千兩白銀!
誰都不知道,這背後,是崇禎在沒人的時候,趴在皇后懷中無助的淚水。
十六歲登基為皇,只求大明中興,為何會到了如此田地?!
難怪臨死之時,崇禎不禁感慨:“皆諸臣誤朕也!”
這是歷史裡面的崇禎,卻不是這個時空的崇禎。
或許崇禎四年以前,一切和歷史沒什麼變化,甚至為了平息天災人怨,不得不發了一份《罪己詔》。實則也荒唐,臣子犯下的過錯讓皇帝認錯,這樣都不算荒唐還有什麼比這更荒唐的?
如今的崇禎,可是在黎落的建議下,把南京勳貴的嫡系子孫叫了過來,說是為太子侍讀。
這沒什麼好奇怪的,每朝每代都會安排一批人給太子侍讀,這是給太子甚至是其他皇子積攢人手來了。只是這次範圍是不是廣了一些,不僅十歲以下的要來,十八歲以下的也要過來。
不得不說,關鍵時刻,勳貴比皇族靠得住。再說皇族有祖宗法度,不能夠離開封地,甚至不能夠離開王府所在的城池,最關鍵的是不能夠涉及政治軍事,不管如何理由,都沒辦法將其拉在身邊聽用的。
勳貴們的孩子來到了京城,立刻安排習文練武,有意思的是崇禎還抽空教書,直接不理朝政。
大明皇帝多奇葩,有皇帝幾十年沒上朝的,閣老們也見怪不怪了。再說皇帝不早朝也有好處,至少他們處理政務的時候,沒人在上面指手畫腳。其實說不準,很多人還巴不得皇帝不早朝。
最多,少數幾個真正忠於皇帝,忠於大明的臣子,會痛哭一番吧?
半年,崇禎完全沒有閒著,甚至黎落也沒有閒著。禁衛軍、錦衣衛、城守軍,三軍的二十多個高階軍官都秘密效忠了崇禎,並且寫下了效忠書。這玩意若是暴露,他們不僅仕途堪憂,而且還會遭到所有臣子的一致打擊。所以寫下了這份效忠書並且交出去的將領,心裡是真心跟著皇帝的。再說,若非心懷大明,心中有皇帝的,又豈會被黎落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