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郭伯濟層層設防,姜伯約瞞天過海(上)
魏源站在中軍大帳之內,將糧船被焚、糧道被斷的經過仔細的講述了一遍。
姜維聽罷王尚被斬之事不由喝道:“殺的好,賊子無能,坑害我二萬將士矣。”
而姜宣卻道:“此事蹊蹺,將軍謹防有詐。”
“哦?”姜維一愣,道:“講來。”
“稟將軍,五城至此,千里之遙,據此子所講其昨夜出發,一路之上連闖魏軍哨卡,而後輾轉至此,末將以為實乃笑話,”姜宣頓了一下,接著道:“我精銳騎兵,平安而行,日尚不能行千里也,況路途之上魏軍哨卡林立乎?故某言此子所言皆不可信,還請將軍明斷。”
姜維還未答話,魏源已長笑一聲道:“吾自的確五城至此,一日千里何來虛假之說?”用手一指案几上的信物,道:“王平將軍信物在此,安能有假乎?”
“那我且問汝,據汝所言,汝離開五城之際王將軍供汝好馬,如今坐騎安在?”
於是,魏源又將連闖五卡一營的經過說了一遍,隨後道:“吾雖從魏人手中搶的戰馬,但長途跋涉,劣馬委實難行,故而某便趁入夜之時伐倒大樹,自縛於上,順流而下,幸得天佑我大蜀,一路之上某未曾迷失方向,終至為翅矣。”
廖化道:“平原之上,河流無數,汝緣何得知此河水經過為翅?”
魏源道:“大河奔騰,皆由北而南、自西向東,吾在運糧之時,曾遠遠見過此河,卻是自南而北,吾頗感差異,故記在心中耳(注1)。此次受命傳訊,前有魏人堵截、吾坐騎已失,唯有行險涉水而來,終至為翅耳。”
原來,首次押糧之時,魏源曾遠遠見過此條河流,由於此河流向乃自南向北而流,魏源不由得記在了心裡。此次魏源千里送信,魏源在衝出魏軍大營之後,便伐倒大樹,將自己綁在樹幹之上順流而下,由於入夜,魏軍巡邏兵士視線不清且魏源身上海傳有甲冑帶有兵器,在大樹上之魏源僅得露出一點口鼻得以呼吸,其餘全在水中,因此騙過了魏國哨卡。
河水端急,更勝奔馬。魏源又用了將五個時辰終於趕至為翅。
姜宣驚道:“若果真如此,吾軍危矣。”遂滿帳之人安靜下來,靜等姜維論斷。
姜維看罷匣中密信,悵然道:“果是安漢候密信不假,吾原本著意與羌人匯合之後,借羌人之力奇襲函谷,如今已不能也。”
廖化奇道:“大將軍,吾等此行莫不是接羌人入蜀乎?”
姜維道:“吾等出征之時雖早有計議,實乃一策耳。若此行順利,吾等聚攏羌人之後便可直襲函谷扣關,縱不能拿下函谷,吾蜀國亦可重新掌控西涼,兵行謹慎,吾等出征之時某未做言明。”
廖化等人面面相覷,均不知姜維此行還有如此計議,頓時被驚了一跳。廖化更是恨恨道:“都是那王旭小兒,丟失糧草,化恨不得將其立斃當場。”
姜宣急道:“如今王旭已死,且勿需多議耳。可如今我軍糧道已斷,整個營寨之中不過七日之糧,為今之計,我等當速撤兵回國才是,否則此訊傳於軍中,必生禍亂。還請將軍速速決議才是。”
姜維冷笑了一下,道:“吾料定不出兩日,糧道被斷之事必定傳遍全軍,屆時我軍中將士聞訊必定士氣大跌,郭淮屆時必至耳。”
譚鳴驚道:“如此軍國大事,何人敢在軍中傳播,吾定不饒也!”
廖化冷冷道:“公德勿疑,我等不會傳揚出去,可我等卻堵不了魏人之嘴,所幸此次得訊及時,我等尚得兩日時間。”
姜宣道:“現我等有大軍兩萬、為翅集有羌人部族八萬餘眾,蛾遮塞則集結有羌人十數萬之多,日耗糧草近兩萬餘石,再多幾日也無法籌措如此多的糧草,還請大將軍今早決策才是。”
此時,整個帥帳之內安靜下來,均靜待姜維決策。姜維嘆道:“天不佑我蜀漢,為今之計,我等唯有儘快集結羌人部族,然後衝破魏人關卡返回一途了,此行魏人必定在我歸途之上層層設伏延誤我等歸期,以耗盡我軍中之糧。此行需仰仗諸位了。”
諸位將領頓時齊齊抱拳唱喏道:“大將軍放心,我等皆願死戰。”
姜維拍案道:“好!既如此,我令……”話音未落,突有一聲道:“將軍且慢,某有話要說。”
姜維定眼望去,卻正是魏源魏子良。“講來!”“稟將軍,某臨行之際,後將軍已有計議,令末將稟告將軍。”
“哦?”姜維一愣,道:“子均既有對策,如何不見書信?”
魏源抱拳道:“五城至此千里之遙,多魏軍關卡,後將軍恐吾被魏賊所擒,故而只有口訊未有書信也。”
“難得子均如此細緻。”姜維將手一擺,道:“講來!”
魏源略一躊躇,眼睛向四周略一掃視。姜維已開口道:“無妨,講來即是。”
“喏!”魏源一抱拳,然後將臨行之際與王平商議之對策詳細闡述了一遍,然後道:“請大將軍抉擇。”
“此計大妙!”姜維還未言語,站在一旁的姜宣已經拱手道:“稟將軍,此策若成,吾等糧草無憂矣,更可縮減我軍返蜀時日,魏人難以追擊矣。”
廖化亦拱手道:“稟大將軍,末將附議安漢候,此策實乃是上上之選。”
姜維嘆道:“如此一來我軍雖可安然撤離魏國,可此行藉機伐魏之策卻也是行不得了。”
譚鳴拱手笑道:“將軍且勿憂耳,既有青山安能無柴乎?待來日我大軍捲土而回,定能收復這大漢河山。”
姜維道:“罷了,如今糧道已斷,藉機伐魏非吾不欲,實不能也。幸得子均有此妙計,實乃天佑我蜀漢也。”
隨後,姜維目視魏源,問道:“此策關鍵之處在於令弟牛芒是否能斬殺賊將,汝可有把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