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梁祝
第二天,忘君這邊的事情已經處理完了,在這裡也已經分完了學習的地方,這一次忘君待的地方不是別的地方,而是天字園,在田雲堂之中條件最好的學習地方,不僅僅是如此,忘君也當上了田雲堂有史以來的年紀最輕的先生。雖然說是教導稚童,但是也是聲名大振,畢竟一個年僅六歲的小孩,這時候所有的人的焦點都注意到了謝清廷。同樣謝清廷也十分的低調,同樣,這時候也沒有人找謝清廷的麻煩。
考核在三天之後,這時候的謝清廷所在的門前站了一個少年。少年一身白衣,對著門口行了一禮,而後問道:“謝清廷同學在否?”這時候的一個少年將房門開啟。站在門口行了一禮。
“我家少爺正在等您,請隨我來。”這時候進去之後整個空間發生了改變。
“拜見忘君大人。”這時候的男子行了一禮,忘君轉身看向了那一個少年。
“巫語鐸?沒有想到這時候會再一次見到你啊。”忘君站了起來,為巫語鐸倒了一杯茶水,“說說吧,我現在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將近六年,但是你卻在這裡生活了十四年,我們應該是同時間進來這裡的,但是沒有想到我們之間竟然相差了將近十年的時間。這裡我到現在還是沒有見到什麼東西,也沒有什麼發現。”
“忘君大人,這一次我們是真的進入到了一個十分不好的局面,在這裡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我之前見過一些典籍以及古典,在裡面有些記載,叫做時光追溯。”
“時光追溯?”忘君這時候一愣。
“對,時光追溯就是將一些人的思想或者是意識甚至是靈魂帶入到過去的時間,在過去的時間之中我們要完成一些事情,這一般的情況些都是一些故事之中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都是真實之中發生的。但是這一次的與我知道的時光追溯是有著一些的差異的。”
“什麼差異?”
“這是一次考核,是一次歷練,在這一個故事之中有著兩個隊伍,一個是正,就是順應故事的發展,幫助故事的主人公完成這一個故事的發展情況,同樣還有一個反,他們是為了阻止這一次事情發展的。”
“你的意思是說,就像是一枚硬幣,有這兩個人共同擲出去,一個隊伍是要將這一個硬幣擲出正面,一個是擲出反面。”
“對,就是這一個意思,但是現在我們要知道的事這一故事是什麼,這一個故事的發展結果是什麼,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我們要知道的就是是否是還擁有其他的人在這一個故事之中,他們的選擇是什麼。我們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那你的選擇是什麼呢?”忘君這時候看向了巫語鐸。
“那忘君大人您的選擇是什麼呢?”
“故事的正反兩面是根據歷史的發展而定,無論是我們做出什麼樣的一面,對我們就是一個看觀而已,對於一個看官而言,故事怎樣的發展與我們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既然是這樣的話,有何必做出選擇呢?一切依照故事的發展就可以了。”
“忘君大人,你的選擇、、、、、、真的是十分的驚奇,家父曾經說過,要我一直追隨忘君大人,忘君大人您怎樣選擇,我就一直跟隨您,所以、、、、、、這一次我跟您一樣,一直追隨忘君大人。”
“這一次、、、、、、好,不錯,這一次就允許你追隨我了,但是這一次還有一件事情要你確定,那就是抓緊時間找到這一次參加考核的人,確認對方,說實話,我不擔心故事的發展,我擔心的是我們的安慰,這一次畢竟是有很多的人在這裡,魚龍混雜,我們必須要萬事小心。同時自從我直接進入到了書院之後,我的修為也好,一些術法也好都已經恢復到巔峰了。這也就說明,所有的參考人員已經全部進入到了書院之中了。”
“不錯,現在我也已經感受到了,就在昨天,也正因為這樣,今天才來到這裡直接找尋大人您的。”
“我也是在昨天恢復的,所以現在要查詢一下,昨天有誰回到書院之中,另外就是我根據占卜之術,也已經知道了這一個故事的內容了,這一個故事就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梁祝。”
“梁祝?”
“不錯,這一個故事你也知道,相傳,青年學子梁山伯辭家攻讀,途遇女扮男裝的學子祝英臺,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遂於草橋結拜為兄弟,後同到紅羅山書院就讀。在書院兩人朝夕相處,感情日深。三年後,英臺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別。山伯經師母指點,帶上英臺留下的蝴蝶玉扇墜到祝家求婚遭拒絕,回家後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臺聞山伯為己而死,悲痛欲絕。不久,馬家前來迎娶,英臺被迫含憤上轎。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英臺執意下轎,哭拜亡靈,因過度悲痛而死亡,後被葬在山伯墓東側;又傳:祭拜時,驚雷裂墓,英臺入墳。梁祝化蝶雙舞。故事之中有著三個主要的人物,馬文才、梁山伯、祝英臺,我已經見過其中之一了,另外這裡面還有一些不一樣,故事之中是紅羅山書院,但是這裡是田雲堂?”
“忘君大人您的意思是說、、、、、、”
“這就是一個幻境,並不是真正的過去,要想走出去的話,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將這一個事情做到結束,畢竟兩方互博的話,這一故事就已經發生了改變,改變過去的話,那就相當於是逆天改命,這是一個業果,不會有人甘願冒險承擔的。但是為了真是以及不讓人輕易地自出去,這裡的的確確是跟著過去相連。”
“若是相連的話那不還是有這樣的業果?”
“不,這只是梁祝的故事而已,並不是梁祝,馬文才在這裡叫做文才,所以還要找到另外的兩個人那就是梁山伯以及祝英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