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蜀漢的復興> 第二六二章 異樣的春耕(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六二章 異樣的春耕(二) (1 / 2)

說起來,從西元265年的十月關彝把王頎忽悠在南中紮根開始,截止到今日,王頎已經在南中以及南中之南晃悠了兩年多的時間了。

對於漢族這個早年侵略性極強,戰鬥力極其彪悍的兇殘民族來說,哪裡的土地適宜耕種,一般都是會收進來的。從黃河到長江,從長江到珠江,只要適合農耕,管你那塊土地上有什麼原住民,要麼趕走,要麼同化,之後大中華就開始在那裡種地,從此之後,這裡就是華夏自古以來的固有領土。

在東亞大陸,中南半島對於漢民族來說真的是個例外。

這裡土地肥沃,河流眾多,氣候溫暖溼潤,一年至少可以種兩季水稻,有的地方甚至可以種三季。但漢民族最多把手伸到中南半島的北端,之後再往南走就是千難萬難。

究其原因,一是路程遠,二是環境差,三就是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主體民族京族是個戰鬥力也很彪悍的民族。至少在現代越南的史書上,抗擊“北虜”並且大勝的記載比比皆是……

(中南半島早期的歷史缺乏可靠記述,比如柬埔寨這地方以前的文化人都是用一種樹葉做文字載體,完全無法長時間儲存。所以京族到底何時成為中南半島優勢民族還不好講。)

兩年半前,王頎被關彝那句青史留名忽悠得熱血沸騰。關彝迴轉成都後不久他就組織了一支隊伍順著瀾滄江南下。結果因為不熟悉水文地理,在洶湧的瀾滄江裡差點餵了魚蝦。隨行一百餘人的隊伍,失蹤,淹死了七十餘人。

第二年,認真做了準備的王頎再次組織了一支三百餘人的隊伍南下。這一次倒是到了瀾滄江的下游,來到了水域面積無邊無際的洞裡薩湖附近。結果被這裡的蚊蟲叮咬後,三百餘人集體打擺子(瘧疾),大量的探險隊員病死,而王頎本人也差點死在了那裡。

這一次無功而返後,王頎痛定思痛,重新放下身段,向周邊的南中土著學習各種在密林中生活的經驗。關彝在成都也經常寫信給予指導。到了西元267年,隨著馬義那邊的玉石挖掘終於取得豐碩成果,越來越多的南中人前來投奔的時候。王頎在馬義的幫助下,再一次組織起五百餘人的探險隊南下。

這一次南下非常順利,一行人很快來到洞裡薩湖。然後王頎終於發現:這洞裡薩湖不過是湄公河暴漲的時候一個倒灌形成的天然的蓄洪場所。真正的湄公河其實是在另一個方向。然後他們又調轉方向,繼續朝著湄公河下游前進。最終在接近湄公河出海口的地方,看到了一大片稻田。

所謂占城稻,乃是占城地區(中南半島南部)的人民,經歷了上千年的選種育種才人工培育出來的優質稻種。所以在王頎這個時代,占城稻啥的是沒有的。但是關彝和王頎需要的並不是已經培育成熟的占城稻,而是需要這裡的,具備著和蜀漢內地的稻種有著明顯差異的稻種。

蜀漢的稻種,口感好,產量低,不耐寒又不耐旱,精貴得很。而在關彝看來,在大家都吃不飽飯的時候伺候這樣的稻種那純屬矯情。所以他的目標就是:口感無所謂,產量高就好,要是還耐旱就更好——至於耐寒,這個就不奢望了。那是以後在北海道去找到新的抗寒稻種後才能實現的事情。

而中南半島的原始稻種,很能滿足這樣的需求。

所以這一次,王頎成功了。

時間來到西元268年的2月,回到永昌郡不韋縣的王頎開始用新的稻種培育秧苗。到了這一年的三月,秧苗已經全部長成,他就開始試著插秧了。

“土地都丈量好了吧?”

“回王從事的話,都再三測量過了。全部都是難得的平整土地,一共是四畝。土質也全都是一樣的。”

“善,那就開始吧。”王頎說完這句話,就開始脫外套、挽褲腳。

聽到訊息趕來看熱鬧的馬義這下子坐不住了:“孔碩兄,您真的要下田插秧?”

“理當如此嘛,我等既然已經是復興社的股東,當然要學習孫定烈,只要是自己分管的這一塊事情,都要親力親為。躬行前些日子不也是親自下礦井挖礦麼?”

“這不一樣的,馬義畢竟不到三十歲嘛。”

“呵呵,躬行是欺負我老?要不這樣,咱們都下田去,看看誰插得好?”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