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建國後四十多年的北伐,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這五次北伐中,以第一次北伐最接近成功,第五次北伐最為悲壯。
諸葛亮的北伐戰略目標是:拿下涼州,統治這裡。縮小與曹魏的國力差距。然後再圖雍州。
第二個階段,則是姜維主持的北伐。姜維的北伐其攻擊點比起諸葛亮來,就散亂得多。而且這個階段的蜀漢北伐,不再執著於一城一地的爭奪,更注重的是擄掠曹魏在隴西的人口。但不管怎麼說,姜維北伐總體的大戰略目標還是很清晰的:透過頻繁的進攻,削弱曹魏在涼州,尤其是隴西的統治。使得曹魏不停的在隴西失血。最終不得已退出這裡。而一旦曹魏退出了隴西,涼州自然就會脫離曹魏的統治(河西走廊是很狹窄的,隴西一丟,河西走廊的門戶就沒有了,涼州就會和中原失去聯絡)。那時候就是蜀漢的外交官們上場的時間了。
可以說,諸葛亮和姜維心裡都很清楚,以蜀漢微弱的國力,是無法一口氣吞掉雍涼兩州的。先涼後雍,徐徐漸進。是蜀漢四十多年來北伐的基本方略。方法雖然不同,目標都是一致的。
而關彝這次的北伐呢?
在此之前,大家非常有必要來一堂地理課。
現在,請大家坐在一張比較空的桌子面前,並準備兩支筆(最好是一隻粗一隻細)。
首先,請把那隻比較粗的筆橫著放到桌子上。
然後,再把那隻比較細的筆豎著放到粗筆的上方。細筆的筆尾一側緊貼著粗筆筆身的中間。
之後,調整一下細筆的角度,使細筆與粗筆形成的夾角,左側是60度,右側是120度。
好了,這就是一幅最簡單的益北關中地形圖。
這支粗筆,就是秦嶺。粗筆的下方,秦嶺之南,從您的右手側數過來,依次是蜀漢的漢中郡、武都郡、陰平郡。
秦嶺之北,分為三個部分。
那支細筆,就是隴山。他是關中平原和天水黃土丘陵的分界線。也是今天陝西省和甘肅省的界山。
在隴山的東側,也就是你的右手側,是關中平原,也就是本書裡經常說到的雍州的核心區域。
隴山的西側,也就是你的左手側,是黃土丘陵,也就是本書裡經常說到的涼州的關鍵節點——隴西。(所謂隴西,就是隴山之西。這裡就是河西走廊的起點)。
因為有隴山的存在,所以曹魏也好,晉國也罷。其雍州和涼州在地理上是割裂的。彼此之間的交通非常的不方便。
所以,蜀漢的北伐,從來都是圍繞著隴山來做文章。
因為蜀漢的國力弱小,無法一口氣吃掉雍涼,所以蜀漢的北伐,主要都是從武都、陰平出發,進入隴西。
涼州產出比較少,供養不起大型軍團。因此,曹魏或者晉國在涼州的常駐軍是比較少——至少沒有蜀漢主力兵團的數量多。因此,蜀漢北伐進入隴西后,往往能夠在前期佔據一定的優勢。但是,當關中平原的魏晉主力部隊進入隴西后,蜀漢的軍力就會變成劣勢。這時候的北伐往往就不得不終止。
那麼問題來了,蜀漢翻越秦嶺就極為困難了。隴山雖說比秦嶺小了很多,但那也是一道主峰將近3000米的大山啊。哪裡是那麼好翻越的。魏晉的主力如何才能迅速投放到隴西呢?
這是因為,在隴山的中間部分,有一道適合大軍通行的峽谷。只要這道峽谷在手,曹魏或者晉國就可以將關中平原乃至洛陽的主力部隊快速的投放進隴西戰場。以此形成對蜀漢的戰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