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東吳自孫權正式稱帝建國開始就陷入了一個怪圈:曹魏入侵,那一定打得有聲有色。主動對曹魏進攻,一般都是有氣無力。江東世家大族一天到晚想的都是怎麼保住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要不就是怎麼在東吳朝堂上爭奪更多的話語權——曹魏,那麼強的敵人,別人不來打就好了,沒事去招惹人家幹嘛。
但是江東世家大族也有主動出擊打得激情澎湃的時候。那就是征伐山越——因為,征伐山越,攻破了山越的寨子後,可以擄掠很多人口,可以把這些人口變成農奴,用來充實自己的莊園。所以東吳建國後,第二代、第三代將領,比如什麼陸抗啊,施績啊,留平啊啥的,全都是在征伐山越的過程中練級成長起來的。
這就是蜀漢的悲哀。
東吳人口也少,但是人家身處長江中下游,到處都是適宜耕種的土地,缺的就是人。只要有人,再多的數量也接的下。所以江東士族最喜歡征討山越——抓人。在本土抓還不過癮,最遠的還跑到了臺灣去抓人。實際上,從東吳建國開始,其統治階級對人口的渴求就從來沒有減弱過。
而蜀漢不同,山地太多了。
相對而言,雲南那邊的情況還好一點,山雖然多,但山勢比較平緩,土層也足夠厚,而且橫斷山區的山間盆地、湖泊眾多。可以依山修築梯田種植水稻。而巴郡這邊就悲劇了,不管是涪陵郡還是巴東郡,抑或南邊的牂牁郡以及東吳的武陵郡。這邊的山勢極為陡峭近乎垂直,土層瘠薄不說,底下還全都是石灰岩,蓄不住水。根本沒辦法開闢梯田。
(現在這些地方都是旅遊勝地,比如張家界。)
相對於山越來說,為啥漢、吳兩國對武陵山脈裡的五溪蠻很少主動攻伐擄掠人口,最根本的原因就在這裡:可耕地太少,人抓來了都不知道怎樣安置。
蜀漢唯一的例外是在漢中。
當年曹操征討漢中,五斗米教教主張魯在得到自由傳教的保證後投降。漢中郡二十萬口被曹操遷到了關中地區。後來劉備從曹操手裡奪下漢中後,得到的只是一塊空地。
而漢中盆地又是秦嶺山脈裡難得的一塊適宜耕種的土地。所以蜀漢不管是諸葛亮北伐還是姜維北伐,只要有條件,撤退的時候都會把曹魏雍涼地區的百姓強制遷移到漢中盆地——那裡有的是等待人口開發的大量可耕地。
那麼有人問了,為什麼蜀漢不把五溪蠻人遷移到漢中呢?一方面是因為成本問題:破一個寨子容易,可破了一個寨子頂天得到千把人,要把這千把人運送到那麼遠的地方,這成本就太大了。而且,一旦蜀漢採取東吳的政策,長期不斷的在五溪蠻地區擄掠人口,人家不會聯合起來反抗麼?深山老林的,到處打你的遊擊哭都哭死你!到時候蜀漢政府就要在武陵山區長期駐軍。這成本就嗨上天去了——而且蜀漢本身兵力就捉襟見肘,防禦漢中的部隊都是一砍再砍了,還要在武陵山區長期駐紮大量軍隊?那大將軍姜維不跳起來砍了你才怪。
深究原因,還是在於蜀漢的政權結構和東吳不同。蜀漢的軍隊完全屬於國家。而東吳除了國家有軍隊外,各個世家大族的私兵極多。一般的山越人侵擾,東吳的世傢俬兵都平定了。
另一方面就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總的來說侵略性並不高。對蜀漢政權構不成致命的威脅。能夠威脅蜀漢政權生存的始終只有曹魏。所以,沒有必要把境內的民族關係搞得太僵。溫和一點,甚至可以說偽善一點,安撫住他們不來搗蛋也就是了。
所以關儀也很清楚,覃家堡征伐只是一個例外:這是一個專事劫掠,引起了本地各個蠻族村寨公憤的部落。滅了也就滅了,大家只會拍手稱好。但你要是這次事情完了後不知收斂,還想繼續用武力來攻打五溪蠻族,不要等五溪蠻族聯合起來反抗你了。CD朝廷都會收了你!
以上種種,就是農業社會的現實:人口和耕地,就是社會的全部。如果耕地不足,人口就只是負擔而不是財富。
“罷了,既然你們都不要,那我復興社全部要了。”
“太守,不可!我們養不起這麼多人!”
“子豐,這復興社是個什麼東西?你要這麼多人去幹嘛?”
人多?我只覺得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