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三代的理想(六)
作為一個歷史水平還算將就的穿越者,關儀怎麼會不知道現在這個時候不比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私人出錢贍養國家士兵這種行為是絕不會允許這種事實呢。但他還是去做了,其目的不外三個。
一是繼續扯一張不學無術紈絝公子的皮搭在自己的身上,這是一層很好的保護色。
二是藉此越軌行為試探下蜀漢政權的反應程度,以此瞭解尚書檯那邊對自己的容忍度有多少。試探的結果他還是比較滿意的——只是斥責,告誡他立即改正並且下不為例。這說明尚書檯那邊對自己還是抱有極大的容忍度的。
這第三嘛,當然是為了拉攏自己的這群手下了——先讓這群人嚐到郡兵增多的好處,這要再裁剪下來那就不太容易了。
說起來,關儀現在的這個小團隊裡,廖勇是年紀最大的,六十六歲。接下來是李密,三十三歲。馬過二十九歲。然後是陳壽和關儀,二十四歲。其他的都是二十來歲的公子哥。這個年輕的過分的團隊裡,熱血和飢情是最不缺少的:大家願意做事,想做事。而要做事,郡兵的數量非常非常重要。
前面關儀做了那麼大一堆鋪墊,繞了好幾個大圈給他們洗腦。最後成功的給自己的手下們灌輸了一個觀念進去:蜀漢亡國之禍迫在眉睫(這是事實),我們這群官三代要糞發塗牆(主要是想自保),我們的工作是有希望有意義的(這也是事實),蜀漢需要我們來拯救(放屁,他就是想自保)。
鋪墊做好了,後面的事情就好辦得多了。
“私人不能出資贍養國家士兵,這是朝廷法度,是我思慮不周。尚書檯訓斥得是。所以,現有的五百郡兵是要裁減的。朝廷給涪陵郡的郡兵編制就是一百五十人,那就恢復到一百五十人就是了。人員,還是以前的人員。”
“不過……這涪陵郡現在周邊極不穩定,我等的兵力確實不能減少。所以,我的意思是,成立一家商社,以商社護衛的名義的把我們各家的家將塞進去。在不遠的將來,涪陵郡會有很多新的產出,這些東西要運出去,為我們換來錢糧,總是要有護衛的吧?若是本地的五溪蠻來打劫我們的商隊,我們商隊的護衛奮起反擊這個說得過去吧?”
關儀的提議讓廖勇、李密、陳壽三人稍微皺了皺眉頭,但三人也沒有說話。至於張遵、簡單這樣的稍顯輕浮的公子哥一下子就跳了起來:“兄長好辦法!咱們不爭這個名,只要實質上有兵就可以了。”
“非也非也,我們沒兵啊。我們只是有護衛而已。這一點大家得牢牢站穩了,誰說咱們有兵我們就弄他!”
“對對對,哪有兵啊。有也只是涪陵郡賬面上的那一百五十人。我們手裡的只有護衛。那,那那那,兄長,我們的商社叫什麼名字呢?”
“說起來,我們都是為了大漢的復興才不得已這麼做的。就叫復興社吧!”
“好名字!”
最後大家經過協商約定,新成立的復興社,關儀以一千萬錢和兩百家將入股,佔股三成。張、趙、簡、孫四家各佔一成。馬過、廖勇、李密、陳壽各佔五分。最後的一成預留給糜家。在糜家正式入股前,這一股為關儀代管。
當然,世家子弟是不能直接出面經商的,更何況他們現在都還是國家公職人員,所以這復興社名義上的行首是關儀的伴當關小七。
延熙二十年(西元257年)六月初六的這天晚上,復興社就在關儀處心積慮的的謀劃中誕生了。在關儀剛剛把這個搞出來的時候,他想的只是如何用利益共同體來捆綁自己的這群手下,從而更有利於以後的自保。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復興社居然在後來成長為了大漢的吞天巨獸。
……
終於散會了,回到自己的房間,猴急的沐浴更衣,然後迫不及待的和自己的媳婦兒來了幾發。關儀終於滿足的躺在了床上。
“夫君,祖母大人、母親大人、姨娘和嫂嫂都有信來。妾身的父親也有信來。”
“嗯,都說了些什麼?”
“妾身只拆開了父親大人的信,其他的信件抬頭都是夫君親啟,妾身可不敢私自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