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學軍有自己策略。
在安排老劉他們去核實的時候,章學軍也沒閒下來。他要做的工作太多了。
核實貧困戶真實情況,無非就是將非貧困戶剔除,把真正的貧困戶錄入,達到緩解村民的意見,消除民憤的目的。
他們都是一個村裡的,彼此情況大家心知肚明,所以,清查工作自己把握大局,不必直接參加,讓他們自己去查,更有說服力。
核查只是扶貧工作的基礎,帶動村民致富是最終目的,才是管長遠的頭等大事。所以,他要想辦法為村裡找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錢,什麼都是空談。
發展才是更道理。
只有透過發展村集體經濟,才能真正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這幾天,他抽空找吳有德打聽村集體經濟情況。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吳有德知道章學軍也不是好惹的,畢竟他是上面派下來的第一書記。
吳有德從口袋裡拿出鑰匙,朝章學軍尷尬地笑了笑,一下子把帳本找出來了。翻到其中幾頁,指著說:“村集體主要的收入是流轉了200多畝土地。這裡面,100多畝是租給老闆種植大棚蔬菜,老闆姓秦。另外100多畝是四組老劉租去養蛋雞。村裡只負責流轉土地,什麼也不管,種植蔬菜每畝收租金400元,蛋雞養殖每畝收200元,一年租金差不多有6萬多元。”
按照精準扶貧政策,村集體每年收入達到5萬元的,就不是貧困村。為什麼鄭家灣村每年有6萬元的收入,卻被列入貧困村呢?
面對章學軍的疑問,吳有德不置可否,也不回答他的問題。
秦老闆的蔬菜大棚基地在村子東邊,章學軍第一次是自己走過去的,用了差不多半個多小時。
剛好碰到秦老闆在基地。章學軍首先作了自我介紹。
“知道,知道。”秦老闆四十多歲,很精明的樣子。見到章學軍親自來訪,還是非常高興,連忙拉住章學軍的手說:“歡迎章書記到基地檢查指導工作。”
在外面摸爬滾打幾十年,秦老闆不僅關注國家發展,對政策走向也還是比較關心的。精準扶貧這個重要戰略決策,這幾年在電視上經常看到,這是國家大事他當然知道。同時,場面上的一些套路秦老闆也掌握得爐火純青。
章學軍在秦老闆的帶領下,圍著基地轉了一圈。
放眼望去,四五排大棚整齊有序地排列著,一排大慨有五六個棚子錯落有致地挨著,白色的棚子堆在一起顯得很是壯觀。透過門簾,可以看見一些工人正在勞作。
透過交談,得知秦老闆是隔壁鎮子的。十幾歲就在外打工,開過礦,辦個廠,有些積蓄。近些年,家裡老人上了年紀,需要人照顧,兩個小孩也要照看。在外漂得也累,自己也四十多了,年齡越來越大,所以就回到家鄉從事蔬菜種植,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剛才,大棚裡幾個勞動的工人都是村從裡聘請的鐘點工,每天工作5小時左右,工錢60元,日清日結。
他在附近幾個鄉鎮都有基地,差不多1000多畝,有綠色、無公害和有機幾種蔬菜產品。城區大多商超和附近縣市的大型超市他都有提供貨源。最近,準備拓展省城市場,聯絡了幾家超市,已經簽訂了意向書。
秦老闆還說,透過對比幾個基地,他發現鄭家灣村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種植有機蔬菜。
只可惜進出村的道路太窄,貨車進不來。每次還要在村外用小車轉運,增強了生產成本,所以土地租金是外村的一半左右。要不是這樣,他也不會來這裡了。
章學軍好奇地問:“你在其他地方每畝租金是多少啊?”
秦老闆回答:“不滿章書記,我在我們村租了600多畝,土地比不上這裡肥,只能種植綠色蔬菜,賣價較低。但交通便利,貨車能直接開到基地,雖說每畝800多元,但是運輸成本和人工成本不高,利潤還可以。其他幾個地方,最低的650元,最高的有880元。土地不一樣,有的可以種植無公害或有機蔬菜,賣價相對較高,利潤也就高一些。”
“我們村裡,你出多少錢一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