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與熊國安私交甚好,章學軍就毫不隱藏地說開了。“你知道的,我還是事業身份。由於受政策限制,不能提拔不說,現在連車補也沒有”
“你們正科是每個月650元,副科是550元”
“機關的幾個選調生,因為是行政編制,公務身份,科員每個月都有450元補助,我連一分錢補助都沒。”
“想想都生氣!”
“這是政策規定的,沒有辦法。”熊國安安慰地說。“一時半會也解決不了你的身份”
熊國安的意思是說,你的身份不可能轉為公務員,總說這些有什麼用呢?
“再說,辦公室也沒把我這副主任當回事。正科級也不過是個辦事員。所以,我想還不如到村裡去,眼不見不煩。”
“那也可以嘛。精準扶貧是重要的戰略決策,是全國各地的重要工作,主要領導都在親自抓。”
“你如果去的話,與市、區領導接觸的機會就多了,說不定有機會解決你的問題。”看到章學軍的直白,熊國安也就談了一點自己的想法,他儘量往好的方面說。“你的能力在那裡,大家都看到的”
“你如果真去當第一書記,民政這方面如有專案支援,有我在這裡,你放心。反正我一下子也走不了,全力以赴大力支援章書記,怎麼樣?”
話都說這份上了,章學軍握手錶示感謝,離開了民政局。
章學軍想回去與父親談一下。現在村裡都開展了“村村通”專案,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開車從城裡回家只要1個小時。幾年前,母親去世後,父親一個人住在老家,章學軍不放心,每週回去看看,帶些藥品、水果和米油之類。老人總說吃不了多少,不讓買。但這是他做兒子的一點心意。
章父已經80多了,身體還算硬朗,自己一個人在老宅生活,不願進城麻煩兒女,總說能照顧自己。
看看小兒子一週回來兩次,老人知道肯定有事。但兒子不主動說,老人也不便詢問。
章學軍拿了把小椅子,挨著老父坐下,半天沒說話。
知子莫如父。
父親知道兒子遇到難題了,開口詢問。
聽了兒子的想法,半響後,老父親說道,“農村工作有什麼不好?我在農村活了一輩子,現在還住在村裡。那些村民見面還不是一口一個章書記、老書記。”
“只要你真心實意為村民辦實事、好事,老百姓是會記得你的!”
“如果你只是下去混日子,那我不建議你去。”
在開車回來的路上,章學軍感到這幾年在城裡機關白混了這些年,思想意識不僅沒提高,覺悟連退休多年的父親也不如。
想想這些年,自己一直在為工作、編制問題糾結。其實,有些事情,你越在意,越得不到。越是這樣,自己內心越糾結煩燥,往往是惡性迴圈。
父親一生在農村工作,他的要求很低。當村支部書記時,就是想辦法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沒想升官發財之類。
在他後幾任書記中,有兩個總想把土地賣了,蓋村辦公樓,結果村民不同意,上邊來人一查,經濟問題、作風問題一大堆,撤職不說,下半輩子都進去了。
父親退休後,就想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母親去世後,父親孤苦伶仃一個人過日子,從不給兒女添麻煩,他的要求很低,有時間回來玩玩就夠了。
想想長輩把兒女一個個拉扯大,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自己卻老去了,過一天算一天,自己還這麼平凡,早晚是子欲養而親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