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良騮看到老班楊的白絹提到1814年,又指向另一塊白絹,心裡給他一個大大的贊。
百里良騮是年輕人,當然熟悉後世的網路。
他現在有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這為班楊大叔,很可能是網路作家的先驅。
你看他這個斷章吊人胃口留下懸念的手法,多麼嫻熟!多麼舉重若輕。
還有,特意提醒讀者去看另一張白絹繼續看下文,職業道德多麼高尚。
完全是一副為讀者著想的完好心態。
他這樣一搞,百里良騮對那個1814不禁神往起來。
趕緊找到!快快去看!
這個時候,如果是付費閱讀,百里良騮覺得他肯定要掏腰包付款。
最少不低於一美元。
老船長班楊的白絹日誌雖然標題是1814,但是他卻提到了許多1812年和1813年的事情。
因為那個時候英美兩國正在開打,兩國海軍之間的惡戰接連不斷。
戰場非只一處,但是百慕大海域的海上戰鬥則是主戰場。
交戰的上方雖然是美英兩國,但是英國方面,陸上的兵力主要是從加拿大而來。
加拿大那個時候,還都是殖民地,不過屬於英法兩國所有。
開始的時候,英國兩面開站,在北美,跟美國打;在歐洲,和法國打。
不但兩頭打,而且把主戰場放在了歐洲,至投入一小部分兵力和美國周旋。
不過,它在加拿大的英屬殖民地卻可以全力以赴,不過,基本上都是步兵。
比較有趣的是,海上的戰鬥,是美軍的海軍對戰英國的海軍;陸地上戰鬥是美國的陸軍對戰加拿大的陸軍。
就這兩支陸軍而言,卻不是正規軍,而是民兵。
美軍的民兵是獨立戰爭的主力,華盛頓總司令,那個時候,就是帶領那些民兵驅逐了英國殖民主義的正規軍的。
加拿大是美國在北美的近鄰,大概也是有樣學樣,也是建立民兵,和美軍的民兵對陣。
那真是民兵對民兵,看誰更英雄。
結果,長期的戰爭,無數次的戰鬥證明,兩支民兵都很強大!
若要分出上下高低不可,則加那大的民兵更勝一籌!
那可真是小兄弟打敗了老大哥。
如何得出這個結論?
還是從戰爭結果看。
看戰爭結果,要看戰爭的目的入手。
只有目的達到才算好結果,而沒有達到目的,哪怕取得戰場上戰鬥的勝利,也算不得好結果。
加拿大因為它的殖民地身份,必定是被英國這個殖民主義者所驅使,而沒有既然獨立的目的。
但是有一點,加拿大是那些民兵的家園,不管是不是殖民地,都是不能改變的,所以那些民兵的基本戰鬥目的就是保家衛國,不要淪於美國的屬地和人口。
而美國呢?
它的戰爭目的從一開始就很明確,就是要把英國法國在加拿大的殖民地也收歸己有,變成自己的兩個聯邦制度下的兩個州。